株洲大量回收银锭市场
-
面议
及时发货
交易保障
卖家承担邮费
银锭是中国古代货币,即熔铸成锭的白银。隋唐以前称银锭为“银饼”“银铤”,宋以后改称“银锭”,元代于银锭之外总称“元宝”,明清两代均沿用“元宝”一词。
基本上能够得出的结论是:清朝中晚期一两银子价值人民币150—220元左右;明朝中期价值人民币600—800元;北宋朝中期600元—1300元(或1000—1800元);盛唐时期2000—4000元。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宋朝以前白银总量太少,价值过高,还没有成为流通货币,只存在于朝廷赏赐与会计结算当中。银两成为流通货币只是明清两代对外贸易活跃,外国白银大量涌入以后的事。中国用银作货币的历史由来已久,清代是中国银锭铸造和发展的鼎盛时期,由于地域不同,铸造工艺流程不同,各地银锭的器型各异、形式多样、名称繁多,现介绍一枚江西五十两方形银锭,与好共赏。
除了要了解各个时期银锭形制特点和铭文特征外,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观察银锭的真伪。
观色银锭的颜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外在的银锈,一是内在的成色。古代银锭的成色一般都在 95% 以上,含银量 95% 以下的银锭是很少见的,尤其是宋元时期的银锭,铭文上都记载着行人、库子、秤验银库、监铸官之类的职务,这些职务就是为了检验银锭成色而设置的。并且,将工匠等姓名錾刻在银锭铭文之中,就是为了防止偷工减料的现象出现,金代的银锭铸造对成色、重量更有复验的程序。所以,一般而言,古代银锭的成色都是符合要求的,成色有的甚至达到了 99%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