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贵金属回收批发代理,氧化锑回收
-
面议
废矿物油常压蒸馏法
这一技术应用的过程是先将废矿物油加热到一定温度,使其有机组分汽化成为蒸汽,然后进入冷凝设备,在冷凝设备的作用下冷却生产基础油,这也是废矿物油处理行业普遍应用的方法。
废矿物油减压精馏法
精馏工艺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油品生产的工艺技术,它可以地将油品中的组分进行切割,在废矿物油回收利用行业,应用减压精馏技术可以回收一半以上的油料。减压精馏工艺先利用助剂中和除去废矿物油中的酸性物质,并过滤掉灰分与金属渣,之后利用减压蒸发的方式把水分与轻质油等废矿物油中的轻组分分离出来,其他原料油送入减压精馏塔中进行分离操作,减压精馏塔自下而上温度递减,按照油品馏程切割为若干润滑油基础油组分。
热稳定性是热传导液重要的使用性能。热稳定性不同,其使用中热裂解和聚合的程度也不同。热裂解产生小分子低沸物,易使系统产生气阻,使泵产生气蚀,同时还造成油品较高的蒸发损耗和环境污染;热聚合则产生大分子高沸物,其逐渐沉积于加热器和管路表面,形成的积炭将影响系统的传热效能及控温精度。L-Q系列热传导液精选具有优良热稳定性的基础油和添加剂,因此产品具有优良的热稳定性。
氧化安定性是热传导液另一项重要的使用性能。敞开系统或膨胀槽不采用氮气封闭的系统,油品与空气接触的界面会发生氧化反应。一般来说,在60℃的条件下,油品与空气接触即发生氧化,氧化产物逐渐形成胶质和沉渣,附着于加热器和管路表面而产生积炭。同时,氧化反应产生的酸性物质还会腐蚀设备,造成泄漏。L-Q系列热传导液精选具有优良抗氧化性的基础油和高温抗氧及抗垢添加剂,可抑制氧化油泥产生的速度和沉积、结垢的倾向,使系统保持良好的传热效果。
食品原料在种植、收割、晾晒再到后的加工过程中会接触到土壤或地面的矿物油、柴油、发动机的润滑油、没有完全燃烧的汽油以及被污染的空气等
国内部分地区的土壤污染较为严重,如果土壤被矿物油污染并且超过了一定时,就会被食品原料中的某些成分所吸收,从而富集在植物体内。并且收割的植物在晾晒的过程中,也可能被地面上的沥青和滴落在地面上的润滑油等矿物油类物质所污染。被污染的原料存在的大问题就是矿物油在原料中很难被去除掉,造成了矿物油在食品原料中发生逐步富集,通过各个食品的加工程序,制成的成品中含有大量矿物油。
农药或杀虫剂等物质
在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农药或杀虫剂等物质中含有的矿物油会被植物体吸收并在植物体内进行富集,从而造成农作物的污染,并且农作物中的矿物油污染在后续加工中会一直存在,终影响人体健康。
镍系顺丁橡胶的工序主要可分为:(1)催化剂、单体溶液和助剂的配制与计量;(2)丁二烯的聚合;(3)橡胶的凝聚;(4)橡胶的脱水和干燥;(5)单体、溶剂的回收和精制。如图所示:陈化后的Ni-Al陈化液和稀释后的B溶液与单体丁二烯、溶剂油一起从釜底进入聚合首釜,单体浓度为19-22 wt%,在搅拌下混合均匀并发生聚合反应。首釜反应生成的胶液从釜顶流出,再从第二聚合釜的釜底而入,如此再通过第三聚合釜。聚合釜温度为65-90℃,聚合时间为1.5-2小时,终聚合转化率约为85%。从第三聚合釜顶部流出的胶液和终止剂以及防老剂一起进入终止釜,混合均匀后,被终止的胶液被送入胶罐储存。后胶液由胶液泵送入凝聚釜,用水蒸气将溶剂油和未反应的丁二烯蒸出并送到回收精制系统中进行循环利用,凝聚后的橡胶颗粒再经过洗胶罐洗涤、脱水机脱水和挤压干燥机干燥后,即可压块包装入库了。
办公厅于2007年印发了《关于促进我国天然橡胶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07]10号),进一步明确了'天然橡胶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和工业原料'的战略定位,肯定了我国天然橡胶产业所做出的重大贡献,指出了当前我国天然橡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今后发展我国天然橡胶产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具体措施。
《意见》明确提出到2015年,我国国内天然橡胶年生产能力要达到80万吨以上,境外生产加工能力达到60万吨以上的目标。《意见》为我国天然橡胶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明确了前进的方向、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开辟了广阔的工作空间,这是新时期指导我国天然橡胶产业发展的一部划时代的纲领性文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
特性分布
橡胶树原产于巴西亚马逊河流域马拉岳西部地区,现已布及亚洲、非洲、大洋洲、拉丁美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种植面积较大的国家有: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中国、印度、越南、尼日利亚、巴西、斯里兰卡、利比里亚等。我国植胶区主要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福建、云南,此外台湾也可种植,其中海南为主要植胶区。
常绿乔木,有乳状汁液。直根系,三出复叶,革质全缘。花单性,雌雄同株,圆锥花序。果实为蒴果,种子椭圆形。巴西橡胶树有较大的变异性和适应性。适于年平均温度26~27℃,而且没有15℃以下低温度;年降雨量2500mm以上,分布均匀;年平均相对湿度80%以上;土层深1m以上,表层20~30cm含有机质3%以上,土壤pH5~6,土壤质地以壤质土好,地下水位1.5~2m以上;海拔高度一般300m以下,无大风的地区种植。
自1949年,船舶涂料及其涂装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创新。到了1995年,随着喷砂磨光洁在表面处理中的使用和浸蚀底漆、乙烯船底涂料的出现,船行寿命已延长为l.5-2.0倍。船底涂料采用红丹涂料或铬酸锌涂料,面漆采用含有氧化亚铜的油溶性酚醛树脂涂料,对涂膜起泡、起皮的弊病,进行了大大的改善。
1954年次进入造船热,这是由于长效暴露型底漆的开发和喷砂处理钢材表面的结果,更进一步说是由于世界上采用分部造船方式的结果。
1960年,由于环氧富锌涂料的出现和环氧沥青涂料的开发,转向于厚膜长效防腐体系。其后三年,又进入了第二次造船热,防锈用环氧沥青代替油性涂料和氯化橡胶涂料,占据半数以上。
1967年,随着无机富锌车间底漆的出现,船舶也变的大型化,建造效率也提高了,与之相应的重防腐方式成为主流。
1975年,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进入了涂料的研究开发的激烈竞争,出现了浓度低的无机富锌车间底漆,一年以后,甲基丙烯酸三丁基烯的共聚体(TBT)防污涂料投入了实际应用,就此,货船建造急剧增长。
1982年,由于海洋污染问题,美、英、日等世界性地限制“TBI”的使用。1990年日本生产的TBT化合物第二种特定形式也限制使用。因此,便出现无锡防污涂料。
到了1993年,国际海市机关(IMO)为了防止原油泄露事故,规定油船为双层船壳。双层船壳的压舱物箱用涂料采用环氧沥青涂料,但是从安全、卫生性能、分部涂装作业环境以及油槽涂膜检查效率方面,改性环氧涂料仍然受到注视。
我国船舶涂料是伴随着中国造船工业兴起的。上世纪80年代,随着世界造船产业向东亚迁移,中国造船产业逐渐成为工业制造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形成了渤海区、珠三角和长三角的产业布局。船舶涂料伴随着船舶制造业有了大幅度的增长,2005年新造船用涂料和修船用涂料共计达到67.3万吨,我国达到21万吨左右。
我国船舶涂装技术与国外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反映在涂装周期长、效率低、成本高等方面。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船舶涂装生产设计深度不够,壳舾涂一体化的概念不强;船舶涂装技术装备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不高,致使除锈、涂装标准偏高,执行的问题比较严重;预处理质量和车间底漆性能有待改进;船舶生产管理急需加强,由于其他工种施工造成涂膜损坏而进行多次涂装的问题十分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