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运城刺槐树苗供应,苗圃货源
-
¥90.00
萌蘖更新的刺槐经过除萌定株、抹芽修剪很快郁闭成林,树冠交接重叠,林下光照缺乏,单株树冠扩展严重受阻,相互间争夺光照、水分、营养,要及时进行透光抚育。原则上采取间密留稀、间小留大、去劣留优。抚育强度不宜过大,以疏开树冠为宜。
生长抚育是在林分达到壮龄乃至森林成熟主伐利用以前的很长阶段内,以调节林分密度,加速刺槐直径生长为主要目的抚育采伐。要求择优而留,伐除那些发育不良、干形弯曲、无培育前途的林木。采伐强度可适当大些,以促进刺槐材积增长,提高林木质量,增加经济效益。
刺槐主要的枝干病害,幼树、成年树均可被害。病害多发生在刺槐主干皮层。树木受害后,多数是在主干下部和枝杈处出现大小不一的病斑,病斑呈梭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幼树主干病部呈溃疡状,稍凹陷;大树主干皮层厚,病部水渍状、凹陷不明显。病部扩展速度纵向大于横向。当病部包围树干一周时,树木即枯萎而死。后期病部皮孔和树皮裂缝处常产生白色、桔红色分生孢子堆。
病原菌为土壤习居的镰刀菌,也可在病组织内越冬。土壤瘠薄、地下水位高或干旱、冬季或早春低温及迎风口等因子。可引起树势衰弱,削弱树体的抗逆性,而引起病害的发生。夏季多雨季节易造成病害流行。病原菌借风雨,通过伤口、皮孔等途径侵入蔓延。6~8月为发病盛期。
刺槐的栽培品种,可进行嫁接繁殖,砧木可用刺槐的实生苗。大苗培育定苗后要及时除蘖、修剪,促使树干和冠形的形成。对生长不良和弯曲的苗木,可截干处理,使其另生萌条,以此培育成壮直的主干。大苗定植后,要设立支柱,防风倒和折断。移植在秋季落叶后至春季芽萌动前进行,不需带土球,可裸根沾泥浆进行移植。
刺槐落叶乔木,树高25米,胸径达1.1米。树皮深纵裂至浅裂。小枝光滑,褐色。无顶芽,柄下芽。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7~长1.5~4.5厘米,两面平滑,对生或近对生,全缘,有小托叶;在总叶柄基部常有大小、软硬不相等的2托叶刺。总状花序白色,有香气,腋生,花序轴细而。荚果扁平,带状长椭圆形,长4~10厘米,沿腹缝线有窄翅。种子扁肾形,褐绿色、紫褐色至近黑色,具淡色的斑纹。4~5月开花,荚果7~9月成熟。在中国有两个栽培变型:无刺槐:树冠开阔,扫帚形,整齐美观。枝条,无刺。球冠无刺槐:分枝细密,树冠能自成卵圆形,耐修剪。枝条无刺,或刺很小、很软。不开花或少开花,几无果实。
造林技术:采种:要在15~20年以上的健壮树上采种。荚果赤褐色,果皮干枯状即可采集。由于豆荚螟、种子小蜂及种子麦蛾的为害,要提早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采种。荚果采集后,摊在地上日晒,碾压脱粒或脱粒机脱粒,除去果皮、秕粒及杂物,取得纯净种子,装入袋内干藏。荚果出种率10~20%。种子千粒重21.8克。育苗:选择排水良好、湿润、肥沃的沙壤土作苗圃。盐碱地要选用含盐量在0.2%以下,地下水位1.0米以上的地方育苗。不可用蔬菜地作苗圃。结合整地用硫酸亚铁粉进行土壤消毒。刺槐种皮厚而坚硬,透水性差,有很多硬粒种子,采用多次热水浸种。先把90~100℃的开水倒入缸中,然后倒入种子,边倒边搅动,一直到水不烫手为止,浸泡一昼夜,用黄泥浆水把吸水膨胀的种子漂出来,剩下来未吸水的硬粒用上法继续浸种,后剩下的硬粒种子放在细眼铁筛内,再把铁筛放入热水锅中约10秒钟,迅速摇动铁筛,使种子受热均匀。提起铁筛把种子倒入凉水中,浸泡一昼夜,绝大多数种子均可吸水膨胀。将吸水膨胀的种子混沙,放在背风向阳的沙坑中或草袋内、缸内(盖草帘)催芽,每天喷水和搅动2次,1/3的种子裂嘴时即可取出播种。春播约在清明前后,春旱严重的地方改在雨季播种,盐碱地在雨季后期(8月中下旬)播种。宽幅条播(沟宽10厘米,沟深2~3厘米),每公顷用种量37.5~60公斤。也可以起苗后培养根蘖苗及袋接繁殖优良类型。
除了在平原地与杨单行混交外,与其他树种均作带状(4~6行)或块状混交,如刺槐抑制其他树种生长,亦可提早采伐或平茬成灌木状,以庇护地面。抚育管理:造林后要及时中耕、除草、修枝、疏伐和防治病虫害。修枝可在秋、冬、早春或麦收前(5月)进行。刺槐林开始疏伐的时间大约在造林后4~6年。在同龄纯林中采用下层疏伐方法(见疏伐),在平原地株行距整齐的林分,多采用机械疏伐方法(见疏伐),在异龄萌蘖林及异龄混交林中,采用上层疏伐法或综合疏伐法(见疏伐)。生产小径材的林分主伐龄可定在10~15年,中径材的林分主伐龄可定在20~30年。速生丰产林可定在10~15年主伐。主伐后可进行萌蘖更新,雨季前把根株挖出来,促使根蘖多萌发,苗木生长旺盛。采伐的第二年早春定株,每公顷保留2490~3300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