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心情不好,不要怪别人,请看看自己的信念
-
面议
我们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烦恼,如工作、学习不称心、恋爱受挫、人际交往不如意、应酬烦恼、家务琐事劳顿、夫妻不和谐等等。
面临这些事情的时候,很多人会感到心情不好,甚至会对周围的人大发脾气,觉得都是别人不好导致自己情绪不好。
广州心理咨询提醒:心情不好,不要怪别人,请看看自己的信念。
两个人一起在街上闲逛,迎面碰到他们的领导,但对方没有与他们打招呼,径直走过去了。
这两个人中的一个对此感到很正常,没有任何不愉快,另一个人却产生了负面情绪。
前者觉得“他可能正在想别的事情,没有注意到我们。即使是看到我们而没理睬,也可能有什么特殊的原因。”
而后者却有不同的想法:“是不是上次顶撞了他一句,他就故意不理我了,这样的人真是小肚鸡肠,下一步可能就要故意找我的岔子了。”
两种不同的想法就会导致两种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前者可能觉得无所谓,该干什么仍继续干自己的;而后者可能忧心忡忡,以至无法冷静下来干好自己的工作。从这个简单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与人们对事物的想法、看法有直接关系。
在这些想法和看法背后,有着人们对一类事物的共同看法,这就是信念。
在心理咨询中有一种常用的疗法——合理情绪治疗,主要是用于帮助求助者解决因不合理信念产生的情绪困扰。
合理情绪治疗是20世纪50年代由阿尔伯特·艾利斯(A.ElliS)在美国创立的,他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event的个英文字母)并不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个英文字母)的直接原因,引起我们情绪和行为后果的直接原因是我们对激发事件A的所持有的认知和评价即我们的信念B(belief的个英文字母)。
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
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
前面的两个人之所以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是因为前者面对这件事情抱有合理的的信念,而后者抱着不合理的信念。
合理的信念会引起人们对事物适当、适度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而不合理的信念则相反,往往会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当人们坚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之中时,终将导致情绪障碍的产生。
生活中我们往往被各种不合理的信念所支配,由此产生不恰当的情绪。
▍ 那么,常见的不合理信念有哪些呢?
1. 每个人都需要得到其他重要人物的喜爱与赞扬。
人需要别人的称赞与喜爱,能够得到生活中重要人物的喜爱与称赞是一件好事。但如果把这当作是需要的话,就是一个不合理信念了。因为它是不可能实现的。
假如一个人相信这个信念,就会花很多的心思与时间曲意取悦他人,以求得对自己的赞赏。这样不但会使人丧失自己,使自己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追求其他快乐,也会使人丧失安全感(如时时担心能否被别人接纳或接纳的程度如何等),结果只能令自己感到失望、受挫、沮丧。
2. 一个人能力十足,在各方面至少在某方面有才能、有成就,这样才是有价值的。
一个有理性的人,凡事会尽力而为,但不会过分计较成败得失,因为重要的是参与过程,而不是结果。如果要求自己十全十美,或过分要求自己在某一方面有成就,为自己制定不能达到的目标,只能让自己永远当个失败者,在自己导演的悲剧中徒自悲伤。
3. 有些人是坏的、卑劣的、邪恶的,他们应该受到严厉的谴责与惩罚。
每个人都会犯错误,责备与惩罚不但于事无补,而且会使事情更糟。所以对犯错误的人,要做的是接纳、帮助他,使之不再犯错误,而不能因此否定他的价值,对其采取极端的排斥与歧视态度。
4. 事不如意是糟糕可怕的灾难。
一个有理性的人应该正视不如意的事,寻求改善之法;即使无力改变,也要善于从困境中学习。
5. 人的不快乐是外在因素引起的,人不能控制自己的痛苦与困惑。
外在事物并不能伤害我们,倒是我们自己对这些事物的信念与态度让我们自己受到了伤害。所以,只要我们尝试改变自己有关的非理性思维内容,就可以有效地改变自己的情绪状态。
6. 对可能(或不一定)发生的危险与可怕的事情,应该牢牢记在心头,随时顾虑到它会发生。
考虑危险事物发生的可能性,计划如何避免,或思虑不幸事件一旦发生如何补救,不失为明智之举。但过分忧虑,反而会扰乱一个人的正常生活,使生活变得沉重而缺乏生气。
7. 对于困难与责任,逃避比面对要容易得多。
逃避困难与责任,固然可以得到暂时的解脱,但问题并没有解决,而且会因贻误时机而使问题变得越来越难以解决。所以,理性的人会通过实际的行动增加自信,使生活过得更加充实。
8. 一个人应该依赖他人,而且依赖一个比自己更强的人。
由于社会的分工、个人经历的多寡、闻道的先后等原因,有时我们确实需要他人的帮助,此时,如为了证明自己的所谓价值而拒绝他人的帮助,反而是不明智之举。但这并不是我们时时事事都依赖他人的理由。在生活中,任何人都是具有值的个体,在大多数时候,他需要立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所以,立自主能力的发展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9. 一个人过去的经历是影响他目前行为的决定因素,而且这种影响是永远不可改变的。
无可否认,过去的经历对人有一定的影响,有的影响还比较大,但这并不是说它们就此决定了一个人的现在与未来。因为人是可以改变的,只要我们客观地分析过去对现在可能存在的限制,善用自己的能力和机会,就可突破这种限制,使自己的现在与未来充满希望与生机。
10. 一个人应该关心别人的困难与情绪困扰,并不需要为此感到不安与难过。
关心别人是人的一种美德,但我们无须为别人的困难与不安感到难过,需要的倒是帮助他们面对自己的困难与情绪困扰,并早日走出阴影。
11. 碰到的每个问题都应该有一个正确而的的解决办法,如果找不到这种的解决办法,那是莫大的不幸,真是糟糕透顶。
世界上有些事物根本就没有答案,凡事都要追求的解决是不可能的。主义只能使自己自寻烦恼。
以上是艾里斯在1962年总结出来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通常会导致各种各样神经症状的11种主要的不合理信念。
20世纪70年代以后,他进一步把这些主要的不合理信念归并为3大类,即:化要求、过分概括和糟糕至极。
▓ 化要求
化是指人们常常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事物必定发生或不发生的想法。它常常表现为将“希望”、“想要”等化为“”、“应该”或“一定要”等。
例如,“我成功”、“别人对我好”等等。这种化的要求之所以不合理,是因为每一客观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可能依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对于某个人来说,他不可能在每一件事上都获成功,他周围的人或事物的表现及发展也不会依他的意愿来改变。因此,当某些事物的发展与其对事物的化要求相悖时,他就会感到难以接受和适应,从而极易陷入情绪困扰之中。
▓ 过分概括化
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维方式的表现,它常常把“有时”、“某些”过分概括化为“总是”、“所有”等。
用艾利斯的话来说,这就好像凭一本书的封面来判定它的好坏一样。它具体体现在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不合理评价上,典型特征是以某一件或某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
例如,有些人遭受一些失败后,就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毫无价值”,这种片面的自我否定往往导致自卑自弃、自罪自责等不良情绪。而这种评价一旦指向他人,就会一味地指责别人,产生怨忿、敌意等消极情绪。我们应该认识到,“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可能性。
▓ 糟糕至极
这种观念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那将是非常可怕和糟糕。
例如,“我没考上大学,一切都完了”,“我没当上处长,不会有前途了。”这种想法是非理性的,因为对任何一件事情来说,都会有比之更坏的情况发生,所以没有一件事情可被定义为糟糕至极。
但如果一个人坚持这种“糟糕”观时,那么当他遇到他所谓的糟糕的事时,他就会陷入不良的情绪体验之中,而一蹶不振。
因此,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当遭遇各种失败和挫折,要想避免情绪失调,就应多检查一下自己的大脑,看是否存在一些“化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等不合理想法,如有,就要有意识地用合理观念取而代之。
心理咨询预约热线:,34371477;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