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IATF16949,ISO双体系
-
¥5000.00
碳足迹管理将产生影响
王洪涛告诉记者:“关于碳中和,已形成很多标准,但大多是框架性的,没有明确的实施细则。目前,让全球汽车供应链紧张的,就是《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
据介绍,今年年初,《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在欧洲议会环境、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ENVI)以74票赞成、8票反对和5票弃权获得表决通过;预计2022年年中完成立法,年底更新核算标准,2023年上半年第三方认证机构、确定审核规则。也就是说,企业只有12~18个月的时间完成认证。一旦这项法规实施,全球动力电池产业将受到影响。
2020年,随着我国提出“碳中和”和“碳达峰”目标,碳交易日渐成为热词。
近年来,围绕碳交易,长三角各地开展了不少探索。尤其在浙江,涌现出了一批“卖碳翁”。
去年底,湖州安吉开展竹林碳汇收储交易试点,首批完成收储交易的大里村等五家单位共拿到三年竹林碳汇交易金108.62万元。从2020年开始,丽水山区已先后达成6笔碳交易,卖出了670余吨碳减排指标。近期,丽水两家银行试水零碳金融网点打造,通过购买碳汇来抵消运营和装修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
多笔碳交易背后,出售碳汇的村庄成为赢家,将空气“变现”成了村集体可支配的收入。
为了应对不断加剧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近年来各国采取强化行动,在《巴黎协定》的框架下推进减排承诺的落实。与此同时,以低碳为议题的大国博弈持续加剧。欧盟已初步形成了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拟根据出口到欧盟商品的含碳量对其关税进行调整,保护欧盟企业的竞争力;美国也表示考虑征收碳边境税,英国正在推动形成西方七国的碳边境税措施制度,日本试图建立欧美日三方框架。2021年11月,在联合国第26届气候大会上,近200个缔约国经过激烈讨论,终达成了《格拉斯哥气候公约》,初步构建了全球碳交易框架。
低碳目标的实现,一方面需要从排放端入手实现节能降碳,另一方面则要扩大碳汇、增强碳排放吸收。相较于直接减排,碳汇相关机制体制建设仍有明显短板。过去,国际国内碳市场通过清洁发展机制(CDM)、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CCER)等方式将碳汇纳入碳交易,但也长期存在投入资金不足、监测核证困难等诸多问题。因此,在全球气候治理的大国博弈日趋激烈的背景下,积极推动全球碳交易、应对碳关税挑战、加强碳汇相关制度技术研究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