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回收聚氯乙烯加工助剂口碑好
-
面议
国内较早从事PVC加工助剂研究的是北京化工研究院、山西化工研究所等。上海珊瑚化工厂于80年代初早实现工业化生产,推出的牌号国内统称为ACR201、ACR401。进入90年代后期,随着我国聚氯乙烯行业的发展,特别是塑料异型材和塑料管道行业的迅猛发展,对加工助剂的需求量也迅速增长,山东产量,江苏、浙江紧随其后。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全国共生产各类PVC加工助剂5万吨左右,其中山东省占全国助剂生产总量的70%以上。
加工助剂(Processing Aid)的主要作用是:
(1)加快PVC的塑化过程。
(2)改进热塑性熔体的流变性能。
(3)改善热弹性状态下熔体力学性能。
(4)提高制品的外观质量等综合功能。
尽管加工助剂的添加量少,但对改善PVC加工性能却是十分重要的。
研究人员和研究机构较少,未能形成科技攻关合力。
MBS虽然多次被列为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但尚未获得大的突破。主要原因是研究人员较少,科技投入较少。75期间,浙江大学曾与齐鲁石化研究院签署合作协议进行项目攻关,但未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仍然是业内研究机构进行自主试验,寻求突破,但这种研发模式与国外的集团化,规模化的科研队伍相比可以说相对比较业余。
国内的抗冲ACR和加工助剂ACR一样水平接近于国外产品,但由于CPE价格的制约,很难得到推广,走出去,和国外产品争夺国际市场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产品单一,稳定性差将是业内人士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国内加工助剂的进一步发展,国产ACR已占据了的主导地位,并出口到东亚、东南亚、欧洲、美洲等地区,出口量2005年约为5000吨。国内制品如型材、管材、板材所用的加工助剂ACR 201、401无论在产品质量、产品数量上都能满足PVC加工的需要,国外进口数量较小,仅为3000吨。发泡制品所用的高分子量加工助剂ACR-530等进口量也较小,仅为2000吨。
由于纯PVC抗冲性能差、特别是低温冲击性能差,耐候性差,在很多领域应用受限。因此需要加入抗冲改性剂提高其韧性和耐候性能。
冲击改性剂的主要品种有氯化聚乙烯(CPE)、抗冲改性剂(MBS)和丙烯酸酯类抗冲改性剂ACR等。其中抗冲ACR与PVC的相容性、耐候性能优于CPE和MBS,MBS的透明性与其它助剂的相容性,及抗冲性能优于ACR和CPE,CPE性能适中,但因其低廉的价格在国内用量较大。据统计全球抗冲改性剂消费量比例为:MBS用量占45%,抗冲ACR占40%,其它占15%。
而国内比例:CPE用量占65%达到16万吨,MBS用量占24%达到6万吨,ACR用量占8%达到2万吨,其它用量占2%达到5000吨。
国内对抗冲MBS的研究始于80年代末期,到九十年代中期才陆续在齐鲁石化和上海制笔厂实现工业化生产。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有十几个厂在生产MBS,年生产能力在4万吨,实际产量2万吨。国内MBS的产品质量,特别产品的稳定性与国外产品差距较大。每年进口数量要远远大于国产数量。2005年进口数量约为5.5万吨。
由于MBS受国外技术壁垒的影响,抗冲ACR受价格低廉的CPE抗冲改性剂的影响,国内的MBS和抗冲ACR发展缓慢,尤其是MBS树脂,与国外产品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如何实现技术突破,迎接国外同行业的挑战,是摆在抗冲改性剂加工企业面前的难题。
产品优点
1. 促进塑化
2. 增加熔体强度、延展性与弹性
3. 预防熔体下垂和破裂
4. 稳定PVC加工尺寸
5. 提高制品光泽度、减少气斑形成,获得良好的外观
6. 改善发泡制品表面质量,减少闭泡的破裂
7. 具润化作用,防止熔融的塑料黏在金属表面,防止模头积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