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垄断的彩瓷——珐琅彩瓷器
-
面议
“珐琅一现,天价必见”古玩一行一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珐琅彩瓷始于康熙后期,在雍正、乾隆年间盛极一时;是釉上彩瓷中为精美的瓷器一直作为御用珍玩的器物,其制作成本产量也极少。在清三代彩瓷中实为之作。
清代所有的瓷器都在景德镇烧制,珐琅彩瓷器是在故宫内(一度迁至圆明园)造办处烧制。当时由景德镇官窑精挑出洁白细腻的瓷胎,送往宫中造办处,由如意馆宫廷画师加绘珐琅彩饰,在炉中以低温烧制而成。所以,在历代瓷器中,珐琅彩瓷造价贵。“官窑中的官窑”名不虚传。
而珐琅彩瓷中的名品多出于雍正时期,这与当时的帝王雍正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纵观珐琅彩的发展主要有三个时期
康熙:
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器因处于初创阶段在图案纹饰上,珐琅彩绘都有仿照铜胎珐琅的要求,内容多为缠枝牡丹、缠枝西蕃莲、缠枝秋葵等,写生花卉不多。色彩搭配、纹饰布局、款识内容和样式,均摹仿当时铜胎画珐琅的效果。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的白瓷仅在器物的里面和底足内部施釉,器物的外壁则涩胎无釉,这就是人们所俗称的“反瓷"。
外壁画面大多以黄、蓝、红、豆绿、绛紫等色彩作地,再利用各种颜色的彩料以双勾技法描绘缠枝牡丹、月季、莲花等花卉图案,且有花无鸟。也有在四个花朵中分别填写"万"、"寿"、"长"、"春"等祝寿语的,风格严谨华丽。
所用彩料系从西洋进口,所用画稿由宫中造办处下属的如意馆提供。由于施彩较厚,致使纹样有堆凸之感,且出现细小裂纹。康熙时的珐琅彩瓷器也有个别直接在宫中旧藏明代永乐白瓷盘上施彩的。
雍正:
雍正是一位审美情趣偏重清新雅致的帝王,为了将自己的追求融入的宫廷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他对常用的宫廷器皿纹饰提出了自己的要求。而前朝所制的康熙珐琅彩瓷主要采用的是色彩单一,品种不多的进口珐琅料,无法满足皇帝要求。为此造办处的工匠们不得不开始了国产原料的试制,所幸凭借国人的智慧,在雍正六年宫中自制彩料获得成功,多种的淡雅色彩为雍正珐琅彩瓷上,多姿的纹饰提供丰富的色彩。
雍正帝喜欢水墨画及设色山水,要求把“院画”复制到珐琅瓷器上,有如国画,“勾、画、皴、染”各种作画技法都要运用,使得纹案活泼,主体感强。且在画面上增加了诗文、书法和印章,形成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的中国画形式。纹饰内容也增加了山水与花鸟题材的图案。
在款识上,雍正珐琅彩一般采用珐琅料书写“雍正年制”四字仿宋体图章式,也就是说在四字外框以边框用,鉴定时一触摸就会感觉有凸起感。而康熙时期的款大多不用珐琅料写款识。
珐琅彩在雍正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无论在彩料、装饰图案,还是艺术效果上,都有不俗的表现。由于雍正珐琅瓷制作的精良,因此深得藏家珍贵。
彩料品种也较之康熙瓷丰富多样,除使用进口珐琅彩料之外,还使用宫廷造办处自己提炼的珐琅彩料。纹饰着彩有晶莹透彻的玻璃质感。概括而言,雍正珐琅彩色彩丰富,彩色艳丽,层次清晰,有类似西方油画的艺术效果。
乾隆:
乾隆珐琅彩的器型较康熙、雍正时多,尤以瓶类常见,有蒜头瓶、花口瓶、胆瓶、澉榄瓶、‘玉壶春瓶、长颈瓶、贯耳瓶、螭耳瓶双连瓶等。其他有茶壶、酒盅、方盒盖碗、盘碗等。此外,碟类传世数量也较雍正时期更多。
乾隆珐琅彩瓷胎主要由景德镇烧制的素白瓷,也有用雍正白釉薄胎器为胎的。
彩绘上也与前朝不同,乾隆珐琅彩集多种装饰手法如绘画、凸印加绘金彩等于一器, 显示了乾隆时期珐琅彩制作工艺的高度发展。装饰上喜用锦地花卉,有在描金的锦地上彩绘花卉的,也有运用轧道装饰的。轧道即在色地上用一种针状工具划出细如毫芒、宛若锦纹的凤尾状纹,清宫称其为“锦上添花”。这种工艺不仅被珐琅彩广泛使用,粉彩绘画上也多有装饰,这种装饰方法极为费工,技术要求,对彩料质量也要求甚高。
纹饰上承袭前朝诗、书、画、印为一体的中国传统山水画,但较前朝题材更为丰富,如新增了山水人物和仙山楼阁等纹饰,画中的宫室、楼台、屋宇等建筑的绘画运用了中国绘画中界画的画法,描绘得工整,衬以山水人物,并有题诗,较雍正时期的山水画更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