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内江地理标志商标代理,地理标志认证程序
-
面议
什么是“富硒产品”?
“富硒产品”是指经过生物对硒的吸收和转化,产品生产和加工过程满足认证要求,产品硒含量达到认证要求的产品。我们的“富硒产品”强调了生物对硒的吸收和转化,不允许在产品收获后或加工过程中进行任何形式的补硒。根据我机构富硒产品认证实施规则的规定,未获得我机构富硒产品认证的产品,不得在产品的包装上使用我机构的“富硒产品”认证标志。
富硒产品认证的流程?
1、申请认证,2、合同评审,3现场检查,4、认证决定,5、颁发证书,6、证后管理
以上是年度的认证流程,第二年及以后年份进行再认证时,中绿国证认证中心会在新的年度开始前发送新一年度的认证费报价并告知本年度检查安排的月份,客户关系专员将引导您完成再认证的相关工作。
中国实施ISO14001标准动态随着ISO14001标准在中国的试点和全面推广,截至2001年5月,全国共约有700多家各类企业获得认证注册。
苏州新区作为国内个区域性建立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组织,已于1999年8月通过认证。到目前为止,国内通过认证的区域还有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上海金桥开发区、无锡新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台湾国立中山大学是全世界通过ISO14001认证的大学。
17个要素是指:
1、环境方针
2、环境因素
3、法律与其他要求
4、目标和指标
5、环境管理方案
6、机构和职责
7、培训、意识与能力
8、信息交流
9、环境管理体系文件
10、文件管理
11、运行控制
12、应急准备和响应
13、监测
14、不符合、纠正与预防措施
15、记录
16、环境管理体系审核
17、管理评审
根据ISO14001的3.5定义:环境管理体系是一个组织内全面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它包括为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保持环境方针所需的组织机构、规划活动、机构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还包括组织的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等管理方面的内容。
可以这样描述环境管理体系:这是一个组织有计划,而且协调动作的管理活动,其中有规范的动作程序,文件化的控制机制。它通过有明确职责、义务的组织结构来贯彻落实,目的在于防止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环境管理体系是一项内部管理工具,旨在帮助组织实现自身设定的环境表现水平,并不断地改进环境行为,不断达到更新更佳的高度。
ISO14001与ISO9001从体系上具有一定相似之处,环境审核的方法与质量认证的方法也较为相似,实施并通过了ISO9000认证的组织在建立其环境管理体系的过程中,从形式上容易接受ISO14001标准的要求,另一方面,我国于80年代推行了环境标志与清洁生产审计,这对ISO14001的推广实施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那么如何建立环境管理体系,
1.高管理者决定
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需要组织人、财、物等资源,因此,得到高管理者(层)的明确承诺和支持,同时,由高管理者任命环境管理者代表,授权其负责建立和维护体系,此项工作的领导作用。
2.建立完整的组织机构
组建一个推进环境管理体系建立和维护的领导班和工作组企业应在原有组织机构的基础,组建一个由各有关职能和生产部门负责人组成的领导班对此项工作进行协调和管理,此外由某个部门(如负责环保工作的部门)为主体,其它有关部门的有关人员参加,组成一个工作组,承担具体工作。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形成一个完整的组织机构,该工作的顺利开展。
3.人员培训
对企业有关人员进行培训,包括环境意识、标准、内审员和与建立体系有关的,如初始环境评审和文件编写方法和要求等多方面的培训,使企业人员了解和有能力从事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与维护工作。
4.初始环境评审
是对组织环境现状的初始调查,包括正确识别企业活动、产品、服务中产生的环境因素,并判别出具有和可能具有重大影响的重要环境因素;识别组织应遵守的法律和其它要求;评审组织的现行管理体系和制度,如环境管理、质量管理、行政管理等,以及如何与ISO14001标准相结合。
5.体系策划
在初始环境评审的基础上,对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进行策划,以确保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有明确要求。
6.文件编写
同ISO9000一样,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要求文件化,可分为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层次。企业应根据ISO14001标准的要求,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基础编制出一套适合的体系文件,满足体系有效运行的要求。
7.体系试运行
体系文件完稿并正式颁布,该体系按文件的要求开始试运行。其目的是通过体系实际运行,发现文件和实际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整改,使体系逐步达到适用性、有效性和充分性。
8.企业内部审核
根据ISO14001标准的要求,企业应对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审核。由经过培训的内审员通过企业的活动、服务和产品对标准各要素的执行情况进行审核、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9.管理评审
根据标准的要求,在内审的基础上,由高管理者组织有关人员对环境管理体系从宏观上进行评审,以把握体系的持续适用性、有效性和充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