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兆村工艺花灯定做
-
面议
1936年,红二方面军长征途中经过云南姚安时,当地艺人编演了《洋人闹》、《抓兵曲》等小戏欢迎红军,时称“红军灯”。爆发后,云南戏剧工作者王旦东和花灯艺人熊介臣等组成“云南农民救亡灯剧社”到昆明、玉溪、普宁、通海和广东曲江等地演出。他们以玉溪花灯曲调为基础,编演了《抗战十二花》、《抗战十二将》等花灯调和《张小二从军》、《毙罗小云》、《汉暴》、《新投军别窑》、《茶山杀敌》等花灯戏。这些剧目均有文学剧本,改变了原花灯剧目的“提纲戏”状况。他们还将《义勇军进行曲》的音调引进花灯音乐,创作出一支新的花灯调--调。解放期间,在昆明学生运动中和滇桂黔边区纵队中,曾编演过《农村一家》、《血海深仇》等新剧目,时称“学生灯”。
组装:
这是专指比较大型的花灯或活动灯屏和一些由多个部件构成的花灯(如走马灯)的一个制作环节。大型的花灯受制作场地限制和为了方便搬运,在制作时,艺人们通常把其分解成几个部件,逐个制作完成之后,搬到现场再行拼接起来,如旧时民间祭祀活动中,扎制的神像,有的三四丈高,要用这种方式。活动灯屏是指人物、鸟兽能做出一定的动作,以表现一定的故事情节的灯屏。其关节部分都是可以转动的。一般也在制作的后期才组装起来,这个难度较大,涉及到仿生学、运动力学等科学原理。走马灯分内外二个部分,外面部分通常作成宫灯,裱上轻纱,内套制成圆筒状,绘上人物、花鸟,圆筒顶部制成风车状,圆心上装一个凸起的小金属片,依靠宫灯底部正中竖起的一根顶针托住。在宫灯底部装上一盏灯,利用热力学原理,产生上升热流推动风车而转动。 花灯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涉及到许多方面的科学道理。对其进行研究和传承,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潮州花灯艺人已剩下很少的几个人,受十年的冲击,其传人无多,且承传有限,面临着失传的可能,我们希望有关部门加以重视,为我市工艺美术宝库留住宝贵。如能发扬光大更是好事一桩。
花灯,又名灯笼。花灯是起源于中国的一种传统民间工艺品,在古代,其主要作用是照明,由纸或者绢作为灯笼的外皮,骨架通常使用竹或木条制作,中间放上蜡烛或者灯泡,成为照明工具。受文化影响,在华人地区,许多国家的庙宇中,花灯也是相当常见的物品。
纱灯是花灯的缩影。其人物身材一般从三寸至尺余不等,而名目、内容则同花灯屏相仿,不过按比例缩小和较简单罢了。然而纱灯有小巧玲珑之妙,造价不高,又便于移置,又是赠礼佳品,也为群众所喜爱。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风俗的推移,潮州游花屏灯也跟着停止了。间或由门选聘艺人们制作一些有代表性的花灯屏在潮州西湖广场展览,如《金山战鼓》、《木兰从军》、《杨门女将》、《小刀会》、《白毛女》、《五朵》、《红色娘子军》等,很受群众喜爱。1979年,潮州花灯曾应邀参加广州文化公园的中秋佳节全国花灯展览会。潮州花灯以《水漫金山寺》、《三打白骨精》、《蝶恋花》等大型人物花灯屏备受观众喜爱、好评如潮。
元宵张灯风俗起源很早。潮州素有元宵闹花灯的民俗,纱灯(花灯)是节目里耀眼的明珠。纱灯分“企灯”和“活灯”企灯把人物、亭台数阁固定在灯屏上,活灯则安装上不同的机关,使人物的头与手能转动,以至全屏走动。纱灯的特色是:工艺细致,造型美观,比例准确,举手投足,极富舞蹈动感;物饰华丽,一折一皱,皆自然洒脱,栩栩如生。这一盏盏的花灯,上下争妍,水天焕新,令人留连忘返,撩人情怀。
纱灯是花灯艺人们用各种材料,通过扎制,粘贴,缝接等手法制作出来的花灯。我们今天所说的潮州花灯,多数是指纱灯。
纱灯大体上可分为:灯饰和灯屏两大类。
灯饰,是扎制起来的花篮、灯笼、宫灯、走马灯以及花果虫鱼等挂饰,多数挂于灯棚、祠堂、门前或的标头。
灯屏,是选取戏曲的经典场景,神话传说等素材,扎制出特定的人物场景,组成整屏展出的花灯。这是潮汕所特有的一种花灯艺术,据蔡著的《潮州风情录》(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一载:清末宣统二年,花灯艺人杨云楼、杜松笙制作的“红楼梦”、“白孟玉”两大屏花灯就在参加南京王国花灯比赛中获了奖,这是距今百余年的事了。
潮州花灯应是我国民间花灯艺术的一部分。其分类总体上与别的地方花灯基本相同。但它自身的乡土特点和风格特色使潮州花灯的分类又有别于云南山花灯等地方花灯。自成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