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回收银元市场,洋钱
-
面议
银元俗称“大洋”、“洋钱”或“花边钱”。银元起源于15世纪的欧洲,是银本位制国家的主要流通货币。
大约在明万历(1573年-1620年)年间银元流入中国。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清在西藏铸行“乾隆宝藏”银币。道光(1821年-1850年)年间,台湾福建等地也曾仿制银圆,称为银饼。光绪十六年(1890年)清廷开始正式铸造银元“光绪元宝”(即龙洋),各省纷起效尤。民国时期建立银本位货币制度以后,也以银元作为主要流通币。银元是近代币收藏的重要币种之一。
铅质银元:是以铅充银、外为银皮内夹铅质之银元,图案与真银元基本上没有差别,但敲击出来的声音比较厚实,发闷,阴沉而带嗒音,用火烤热,随之变形,铅即流出。
砂版银元:这种银元是运用翻砂技术制造出来的,表面粗糙,图像模糊不清,重量在20克左右,用力向地上一砸,即可碎裂,碎裂面呈浅灰色,材质多为铅、锡等近白色金属,敲击出来的声音也比较尖亮。市场上见到的假银元多数属于这一种类型。
改版银元:这种银元一般无法用肉眼鉴别,不论敲声或测试银的成色或重量或者包浆均是旧制,这种造假的方法很逼真,是把真银元的字用刀刻或挖掉,然后将特制银字粘贴上去,冒充的品传世银元,牟取暴利。这种改版银元的辨别方法是依靠高倍放大镜鉴别,细看每个字体的迹缝,是否有留下的刀刻痕迹。
新版银元:这种银元市场上比较多,是用真银通过高仿制成。伪造新版银元是因为早期银元日渐,它的收藏价值已远远银子价格的数倍数十倍,利润可观。这种新版银元虽然在图案、声音、重量等方面难以区别,但也有它的不足之处,早期的银元是用几十吨的机器冲压制成,因此表面平滑如镜,银的密度较好,而新版银元因制造设备简陋,工艺简单,大多数又是翻砂版,即便是用机器冲压而成,机器的重量也比不上原先的老机器,所以细看银元表面及局部有较小的沙眼,用五倍以上的放大镜观察,其图像无立体感,尤其城墙垛口和齿边不规整。
听声音。这是银元鉴定的主要方法。凡成色高的银元,声音一般较柔和悦耳。不足成色的银元,因含铜量高,声色嘶哑、短促而又浑浊。假银元音长尖高或低闷。听声音一是靠“敲”,以左手拇指尖和中指尖轻轻捏住银元的中心,用右手持另一枚银元敲击其边缘,听其声音进行鉴定,先把不正常的和可疑的银元挑出来,再行鉴别。二是靠碰,用右手拿一定数量(8至25枚左右)的银元,向下45°斜滑至左手,听其碰撞发出的声音,并结合图案、花纹来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