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陵县儿童心理咨询
-
¥600.00
刘聪文心理老师 -12-2311
感谢你的提问。
就像每个人长大了之后高矮胖瘦不同一样,每个人的性格和适应的环境也会不同。
看起来你对自己有很强的自我觉察能力,能意识到自己在不同环境下的感受。
建议你可以回想或是观察一下自己相对更适应的社交场合有哪些,比如人少一些的?基于共同的兴趣或是话题相遇的?团体中有一两个你比较熟悉的人?提前告知日程的?
与其将注意力放在那些会让你你感到不自在的场合,不如以更积极的视角找出自己相对更适应的场景。然后从这些场景开始慢慢走出你的舒适区。
此外,你也可以先预想一下你觉得可能会发生的糟糕的结果具体是什么,以及对应的你承受或是应对这一结果的方法。比如是担心你说完话之后大家都沉默?还是你说话的时候被人打断?或是其它什么具体的场景呢?以及即便真的发生之后,可以如何应对呢?
社交就像任何一门学科一样,也是一项可以通过练习不断精进掌握的技能。你可以把这个看成一道应用题。看得出来,你有很强大的想要改变的动力,当你确定即便发生糟糕的情况,你也可以面对的时候,就能把自己从这些焦虑和恐惧中解放出来,把注意力放到你希望通过“融入环境”而实现的真实目标上了。
刘聪文心理老师 -11-237
感谢你的提问!建议你可以先去医院的神经内科检查一下关于脑外伤的影响。因为虽然客观事实上来看,能一路初中、高中、大学,似乎并没有让你的认知能力变得特别差,但显然你的感受也都是非常真切的,所以建议你可以先检查确认一下。
另外,看起来这些负面的情绪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成为了你前进力量的一部分,但也让你不断怀疑自己的价值。
同时,一些情绪表达和管理的技巧也能更好地帮助你缓解一部分现在的困境。从你的描述中看起来,周围人比较难理解你的痛苦,甚至可能因为和他们看到的事实不符,反过来质疑你的意图,觉得你在无病呻吟或是炫耀。这样的人际关系反而会让你感到更加孤立无援、得不到理解。建议你可以更多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身体/生理等躯体化反应,让别人更好地从你的角度理解你正在承受的痛苦,也能帮助你获得更多的支持。
刘聪文心理老师 -11-0373
一方面技术及科学的发展使得相对简单的劳动都被机械机器所替代,留个人的都是比以前更高难度的工作和学习内容,这也意味着更大的压力。
同时,各类教育医疗资源分配不平等、地区发展差异等,也都导致了更多的社会冲突和一定程度的无力感。伴随而来的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社会现象也一定程度上使得特定人群不得不承受更大的情绪情感压力。
此外,很重要的一点在于,随着大家对于心理健康及精神卫生的了解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能意识到哪些是心理问题、抑郁、焦虑,因此出现了统计偏差。
刘聪文心理老师 -10-12147
药物的作用可以向你的精神科医生具体了解。根据每个人具体的情况不同,比如年龄、病程、具体药物药量、其它干预方式、社会支持系统、社会功能水平、人格特质等等各方面因素,预后会有比较大的不同。
查看此问题的另外1个回答
熊-11-09
抑郁情绪或者说抑郁症,会在一定的范围传染吗?
刘聪文心理老师 -11-104
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心理疾病会通过呼吸或体液传播。
所谓的“传染”更接近1.在同样的压力源之下人们共有的情绪反应,2.对他人情绪/行为的一种自动反应影响机制。
比如参加同一场战役的军人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甚至退伍之后都还受创伤后应激障碍困扰;比如同样面对一场突击考试,全班一半的学生都会有“考试焦虑”的反应。
另一方面,如果长期与有显著心理疾病的患者共同生活,可能会受到消极自动想法等认知、情绪、行为模式的影响。
自杀,与家庭出身有关系吗,比如来自贫困家庭或单亲家庭等?
刘聪文心理老师 -11-0221
自杀风险和家庭经济收入或是否单亲家庭本身并没有必然联系。但经济收入不稳定、贫困、单亲等情况容易使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面对更多来自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的压力。包括物质条件限制、医疗教育资源、周围人的偏见和歧视等等。这些压力源本身容易引发心理健康问题及适应不良。
抑郁本身就是基于每个人的主观情绪体验判断的。所以,建议不忽视任何求助的信号,而误以为对方是“装”的。
当然,不少心理问题本身都具有一定的“次级获利”(secondary gain),即因为患有心理问题而获得的好处,比如身边人的关注、休息、更低的期待等等。帮助对方认可这些次级获利,并确保对方在脱离心理问题的前提下,依旧甚至能获得更多的积极反馈才是更有效的。
查看此问题的另外8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