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厚朴出售
-
面议
"厚朴入药部位
植物的干燥干皮、根皮及枝皮。
性 味
味苦、辛,性温。
归 经
归脾、胃、肺、大肠经。
功 效
燥湿消痰,下气除满。
主 治
用于湿滞伤中,脘痞吐泻,食积气滞,腹胀便秘,痰饮喘咳。
相关配伍
1、治腹满而大便秘:与厚朴、大黄、枳实配伍。(《金匮要略》)
2、治疗痰饮阻肺,肺气不降,咳喘胸闷者:本品能燥湿消痰,下气平喘。与紫苏子、陈皮、半夏等同用。(《和剂局方》)
3、用于热结便秘:配大黄、芒硝、枳实、以达峻下热结,消积导滞之效。(《伤寒论》)"
"厚朴产于中国陕西南部、甘肃东南部、河南东南部(商城、新县)、湖北西部、湖南西南部、四川(中部、东部)、贵州东北部;广西北部、江西庐山及浙江有栽培。生于海拔300-1500米的山地林间。喜光,幼龄期需荫蔽,喜凉爽、湿润、多云雾、相对湿度大的气候环境,在土层深厚、肥沃、疏松、腐殖质丰富、排水良好的微酸性或中性土壤上生长较好,根系发达,生长快,萌生力强。 [2-3]
繁殖方法编辑
厚朴
厚朴
育苗地应选向阳、高燥、微酸性而肥沃的砂壤士,其次为黄壤土和轻黏土。施足基肥,翻耕耙细,整平,做成1.2-1.5米宽的畦。
主要以种子繁殖,也可用压条和扦插繁殖。
种子繁殖:9-11月果实成熟时,采收种子,趁鲜播种,或用湿砂贮藏至翌春播种。播前进行种子处理,浸种48小时后,用砂搓去种子表面的蜡质层,或浸种24-48小时,盛竹箩内在水中用脚踩去蜡质层,或浓茶水浸种24-48小时,搓去蜡质层。条播为主,行距25-30厘米,株距5-7厘米,播后覆土、盖草。也可采用撒播。每亩用种15-20千克。一般3-4月出苗,1-2年后当苗高30-50厘米时即可移裁。"
"厚朴选地与整地
种植地以疏松、富含腐殖质、呈中性或微酸性的砂壤土和壤土为好,山地黄壤、红黄壤也可种植,黏重、排水不良的土壤不宜种植。深翻、整平,按株行距3米×4米或3米×3米开穴,穴长、宽、深分别为60厘米,40厘米、30-50厘米。 [4]
移栽与定植
于2-3月或10-11月落叶后进行定植。每穴施入腐熟厩肥或土杂肥10千克,然后覆土约10厘米,将苗木和枝条适度修剪后,每穴栽入1株,使根系舒展,扶正,边覆土边轻轻向上提苗、踏实,使根系与土壤密接,覆土与地面平后浇足定根水。定植深度以根茎露出地面约5厘米为宜。幼树期间可套种豆类等农作物,以利幼树的抚育管理。 [4]
田间管理
中耕除草:种子繁殖者出苗后,要经常拔除杂草,并搭棚遮阴。幼树期每年中耕除草4次,分别于4月中旬、5月下旬、7月中旬和11月中旬进行。林地郁闭后一般仅冬季中耕除草,培土1次。
追肥:结合中耕除草进行追肥,每年追肥1-2次,肥料以腐熟农家肥为主,辅以适量麸饼、复合肥。每亩每次施入农家肥500千克、复合肥45千克。施肥方法是在距苗木6厘米处挖一环沟,将肥料施入沟内。施后覆土。若专施复合肥,其氮、磷、钾的配比为3:2:1。
除萌、截顶:厚朴萌蘖力强,常在根际部或树干基部出现萌芽或多干现象,除需压条繁殖的外,其他应及时剪除萌叶,以主干挺直,生长快。为促使厚朴的加粗生长,增厚干皮,在其定植10年后,当树高长到10米左右时,应将主干截除,并修剪密生枝、纤弱枝,使养分集中供应主干和主枝生长。
斜割树皮:当厚朴生长10年后,于春季用利刀从其枝下高15厘米处起一直至基部围绕树干将树皮等距离斜割4-5刀,并用100×10-6ABT2号生根粉溶液向刀口处喷雾,促进树皮增厚。"
"厚朴保护级别
列入中国《国家保护植物名录(批)》——Ⅱ级。 [6]
种群现状
尚存的小片纯林或零星植株,多系人工栽培。 [7]
濒危原因
由于过度剥皮和砍伐森林,使这一物种资源急剧减少,分布面积越来越小,使得厚朴遭到毁灭性破坏,面临濒临灭绝的境地,植株,已极少见。虽然厚朴栽培人工资源较丰富,但由于其生长较慢,更新时间长,加之社会需求量大,市场仍供应不足。 [7]
保护措施
对自然保护区内的植株更应注意管护,加强对幼树的抚育管理,同时积极开展育苗造林,扩大栽培范围。在四川、湖北、陕西、福建、浙江和江西等省建立厚朴生产基地,采用大面积环状剥皮再生新技术,严禁砍树剥皮、采伐,保护好母树,并促进天然更新。"
取本品粉末0。5g,加甲醇5ml ,密塞,振摇30分钟,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厚朴酚与和厚朴酚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 各含 1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甲醇(27: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 1%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0℃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炮制厚朴:刮去粗皮,洗净,润透,切丝,晒干。本品为弯曲丝条状,断面纤维性,外表面黄棕色,内表深紫褐色。
姜厚朴:取厚朴丝,照姜汁炙法(附录Ⅱ D)炒干。本品为弯曲丝条状,断面纤维性,呈紫褐色。
性味苦、辛,温。
归经归脾、胃、肺、大肠经。
功能主治燥湿消痰,下气除满。用于湿滞伤中,脘痞吐泻,食积气滞,腹胀便秘,痰饮喘咳。
用法用量3~9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备注(1)常与苍朮、陈皮等配合用于湿困脾胃、脘腹致胀满等症。对气滞胸腹胀痛,可配木香、枳壳同用;便秘腹胀,可配大黄、枳实同用;治痰气互结梅核气,可配苏叶、半夏等同用。用于痰湿内蕴、胸闷喘咳,常与苏子、半夏,或麻黄、杏仁等同用。
温中,消痰下气。疗霍乱及腹痛胀满,胃中冷逆及胸中呕不止,泄痢淋露,除惊,去留热心烦满,厚肠胃。"
③《药性论》:"主疗积年冷气,腹内雷鸣,虚吼,宿食不消,除痰饮,去结水,破宿血,消化水谷,止痛。大温胃气,呕吐酸水。主心腹满,病人虚而尿白。"
④《日华子本草》:"健脾。主反胃,霍乱转筋,冷热气,泻膀胱,泄五藏一切气,妇人产前产后腹藏不安。调关节,杀腹藏虫,明耳目。"
⑤王好古:"主肺气胀满,膨而喘咳。"
⑥《本草正》:"温降,散滞,除寒湿泻痢。"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
注意孕妇慎用。
①《本草经集注》:"干姜为之使。恶泽泻、寒水石、消石。"
②《药性论》:"忌豆,食之者动气。"
③《品汇精要》:"妊娠不可服。"
④《本草经疏》:"凡呕吐不因寒痰冷积,而由于胃虚火气炎上;腹痛因于血虚脾阴不足,而非停滞所致;泄泻因于火热暴注,而非积寒伤冷;腹满因于中气不足、气不归元,而非气实壅滞;中风由于阴虚火炎、猝致僵仆,而非西北真中寒邪;伤寒发热头疼,而无痞塞胀满之候;小儿吐泻乳食,将成慢惊;大人气虚血藁,见发膈证;老人脾虚不能运化,偶有停积;妊妇恶阻,水谷不入;娠妇胎升眩晕;娠妇伤食停冷;娠妇腹痛泻利;娠妇伤寒伤风;产后血虚腹痛;产后中满作喘;产后泄泻反胃,以上诸证,法所咸忌。"
复方①治腹满痛大便闭者:厚朴八两,大黄四两,枳实五枚。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内大黄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以利为度。(《金匮要略》厚朴三物汤)
②治久患气胀心闷,饮食不得,因食不调。冷热相击,致令心腹胀满:厚朴火上炙令干,又蘸姜汁炙,直待焦黑为度,捣筛如面。以陈米饮调下二钱匕,日三服。亦治反胃,止泻。(《斗门方》)
③治脾胃气不和,不思饮食:厚朴(去粗皮,姜汁涂,炙令香净)二两半,甘草(炙)一两半,苍术(米泔水浸二日,刮去皮)四两,陈皮(去白)二两半。上四味,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入生姜、枣子同煎七分,去滓温服,空心服之。或杵细末,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盐汤嚼下,空心服。(《博济方》平胃散)
④治因喜怒悲思忧恐惊之气,痰涎郁结,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或中脘痞满,气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气喘急,或因痰饮中结,呕逆恶心:紫苏叶二两,厚朴三两,茯苓四两,半夏五两。上细切。每服四钱,水盏半,生姜七片,枣一个,煎至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易简方》四七汤即《金匮要略》半夏厚朴汤)
⑤治虫积:厚朴、槟榔各二钱,乌梅二个。水煎服。(《保赤全书》)
⑥治中寒洞泄:干姜、厚朴等分。上为末,蜜丸梧子大。任下三十丸。(《鲍氏小儿方》)
⑦治水谷痢久不瘥:厚朴三两,黄连三两。锉,水三升,煎取一升。空心细服。(《梅师集验方》)
各家论述①李杲:"厚朴,苦能下气,故泄实满;温能,故能散湿满。"
②《汤液本草》:"《本经》云厚朴治中风、伤寒头痛,温中,消痰下气,厚肠胃,去腹胀满。果泄气乎?果乎?若与枳实、大黄同用,则能泄实满,《本经》谓消痰下气者是也。若与橘皮、苍术同用,则能除湿满,《本经》谓温中者是也。与解利药同用,则治伤寒头痛。与治痢药同用,则厚肠胃。大抵苦温,用苦则泄,用温则补。"
③朱震亨:"厚朴,气药也。温而能散,消胃中之实也。""厚朴能治腹胀,因其味辛以提其气。"
④《本草经疏》:"厚朴,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气血痹死肌者,盖以风寒外邪,伤于阳分,则为寒热头痛;风寒湿入腠理,则气血凝涩而成痹,甚则肌肉不仁,此药辛能散结,苦能燥湿,温热能寒,故悉主之也。《别录》又主温中、消痰、下气,疗霍乱,及腹痛胀满,胃中冷逆,胸中呕不止,泄痢心烦满者,何莫非肠胃气逆壅滞,及痰饮留结,饮食生冷所致?得此下泄开通,温热暖肾,则诸证不求其止而止矣。至于淋露,虽属下焦为病,然多因胃家湿热下流;三虫亦肠胃湿热所生,苦能燥湿杀虫,故亦主之也。《本经》又主惊悸,及《别录》除惊去留热者,皆非其所宜。惊悸属心虚,于脾胃绝无相干,气味大温之药,又岂能去留热哉。至厚肠胃,盖亦指邪气去正气自益之谓,积滞消肠胃自厚之意耳,非消散之外,复有补益之功也,用者详之。""厚朴气味辛温,性复大热,其功长于泄结散满,温暖脾胃。一切饮食停积,气壅暴胀,与夫冷气、逆气、积年冷气入腹,肠鸣,虚吼,痰饮吐沫,胃冷呕逆,腹痛泄泻及脾胃壮实之人,偶感风寒,气实人误服参、耆致成喘胀,诚为要药。然而性专消导,散而不收,略无补益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