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字画的鉴定方法
-
面议
元明书画纸绢的辨识
元代书画纸、 绢总的说来不如宋代, 绢的质地粗糙稀松, 不如宋绢细密洁白, 如任仁发,吴镇所用的绢, 织得都较稀松, 似乎也不坚固: 元纸亦然, 其藏经纸以白色为主。 但元代也有质量高的绢。
明代的绢总的看来比较粗糙, 而宽度却比以前有所增加. 早中期书画家常用一种质量低劣且很稀薄的绢, 由于绢太稀薄不易落墨, 他们往往先将其托上纸然后作书绘画。 这类书画在重新装裱时如碰上无经验的裱工, 在揭裱后往往连字画都看不清楚了, 这就破坏了整件作品。 明后期有一种较厚、密度较紧的粗绢,即使揭裱,画面也不会受到太大的损坏。张瑞图、王夫之等常用这种粗绢写字条。 明中期还出现绫本书画, 绫有素色和各色花绫。 当时的大家沈周、 王铎等就有很多绫本的作品.以后用绫本作书画的人逐渐多起来,直到清初还继续沿用.
明代还有各种带地方特色的绢绫,产地有江西、河南、江苏,浙江,福建等,较为粗劣.在鉴定时要多加分析, 仔细辨识.
清代的绢,有一种很粗糙的库绢,绢面上加了各种颜色的粉浆,有些是素的,也有些画上了各种金花或粉花,或撒上金片、金星。这种库绢常被用来写字条、字对.嘉庆以后绢的质量明显下降, 质地稀薄,人们多用石头把它辗成扁丝, 以期从表面看来不显特别稀薄. 这种粗绢上也常加上各色的浆、画画和撒金等,或于白素绢上加重胶矾再磨光,但在上面写字或画画均是不透墨痕的.清代的仿古画“苏州片”用绢较细,也有用粗的,因而水平高下差距.清末,南方各地均产绢,有人以这些又粗又细的绢来仿明末清初大家的作品,易辨识。
第四看“用色”。矿物质颜料,历史愈久越漂亮,不会褪色,而植物质颜料则会随时间而逐渐褪色。 其中,笔墨不可造假,这是重要的鉴别依据。因为仿造笔墨达不到原本的境界。所以对笔墨有深刻的理解与认识往往会在书画鉴定上掌握主动权。推荐当代值得收藏的山水画名家吴大恺!
吴大恺作为当代山水画家,正经历着观念更新的历练与过程,他看重这个过程,因为,他把这个过程看作是一个提高自己、充实自己,攀登精神高地的必由之路。在当下这个艺术横飞的时代,吴大恺作品价格也因而受到影响,他知晓艺术之旅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不畏艰难、不怕坎坷,在遥望理想目标中建立自信的信念,才能取得终的成绩。因此,展现在他面前的前景是广阔的,我们深信这一点。
书画造假,自古即有,而今,小小的一条以文化命名的书院门,就造假而言竟有“江西帮”和“河南派”之别,但不管哪帮哪派,技有小别,目的大同。你只要去,要谁的字有谁的字,要谁的画有谁的画,而且档次有高低,价格分廉昂。中国字画是世界绘画艺术之林的瑰宝,中国字画和西画相比更具有艺术性。那么收藏名人字画怎么鉴定真假呢?
纸、帛的材质
字画是作于纸和帛之上的,帛的寿命一般左右,纸的寿命约在千年之内。当然,出土文物中的纸帛由于地下埋葬环境的不同,仍可能千年。例如绢帛在晋唐之前是单丝织成,直到宋代才发现双丝织成的绢帛,比元明时期的绢显得细密。由绢的质量类别可以断定字画年代。纸,也有时代痕迹。隋唐之前,纸以麻料作原料,显得纤维较租,纸张不够细洁;隋唐之后,树皮被用来造纸,其纸质就比以前精细;北宋中期后,造纸原料多样化,纸质也呈现多样化了。实际上,民间收藏的字画仅以明清以后时期多见,这是因为纸、绢本身难于历经数保存的缘故。再加上造伪者的混淆,所以有人认为古字画中相当部分是鱼目混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