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区热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融资用,立项报告
-
面议
提高“互联网+政务服务”效能。构建线上线下联动、覆盖城乡的政务服务体系,推广自助服务、智能服务,形成“全天候”政务服务新模式,实现政务服务就近能办、异地能办、区域通办、全程网办,进一步打响“不见面审批(服务)”品牌。全面推进“一件事”改革,推动政务服务二维码的融合统一,强化“苏服码”的推广应用。围绕运行“一项事”,建成全省一体化移动政务协同应用平台,全面提升运行效能。在保留老年人熟悉的传统政务服务方式的同时,推动网站、APP、小程序等适老化改造,提升面向老年人的智能化技能服务。
推进数字化民生服务公平普惠。结合新型城镇化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以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创新技术应用场景、激发社会活力为,在教育、医疗、养老、社区、出行、社保、就业、公共文化等民生服务领域开展数字化应用示范。推动传统民生服务基础设施的智慧化升级,加快民生服务数字资源的开放共享,引导鼓励企业和社会机构开展创新应用研究。加快发展民生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养老、智慧社区、智慧出行等民生服务和相关数字产业,提升民生服务供给的普惠化、均等化、智能化。
加强数据要素开发利用。
促进公共数据资源有序开放。以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国家试点为契机,建立健全公共数据资源开放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明确公共数据资源开放的责权分工、开放机制、平台建设、开发利用、安全管理、监督考核等内容,为推动公共数据开放,促进和规范公共数据资源社会化利用提供制度保障。深入开展公共数据资源普查和目录梳理,进一步完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梳理形成统一、互联互通、质量可靠的公共数据资源目录清单,明确数据共享开放的种类、标准、范围、流程等,强化数据使用规范化程度。建立安全可靠、功能完善、全省统一、多层级的公共数据开放平台体系,上线试运行省级公共数据开放网站,积极推动长三角地区公共数据开放试点,稳步推进公共数据安全有序开放。有序扩大省级公共数据共享开放与应用试点范围,推动形成和社会数据共享开放新格局。
“十四五”时期,率先建成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数字、融合、创新、智能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补齐短板,优化结构,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使命担当。
——信息基础设施均衡发展能力达到国内水平。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规模、覆盖范围、应用水平、场景全国前列。5G网络实现全覆盖,“全光网省”基本建成,物联网技术和平台影响力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初见成效,人工智能和区块链基础设施有效赋能产业发展,未来网络、量子通信等技术逐步推广应用。
——融合基础设施推动产业发展和改善民生能力显著提升。领域布局和建设更加多元,行业数字化、智能化应用能力形成全国示范。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能力前列,有效支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基地建设,交通、物流、能源等基础设施更加智慧化,持续助力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建设,城乡治理、生态环保等基础设施数字化水平明显提高,社会生活基础设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创新基础设施支撑科技强省建设能力持续增强。创新驱动发展动力机制基本形成,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日益完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实验室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形成集群化、化、协同化、体系化发展新格局,科技强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全面升级宽带网络。统筹骨干网、城域网和接入网建设,提升骨干网传输容量和交换能力,建设高速大容量光通信传输系统,增强光传输网组网和调度能力,向全光组网迈进。推动省内主要城市国际互联网数据通道和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扩容升级,提升南京互联网骨干直联点辐射力和影响力。全面推进双千兆宽带城市建设,推动10G PON快速规模部署,提升宽带网络接入能力,实现光纤千兆家庭、商务万兆固网接入能力全覆盖,支持地方和基础电信企业打造一批“双千兆”示范小区、“双千兆”示范园区等。推进广电有线网络光纤化、IP化改造,基本实现有线电视网络光纤入户全覆盖。
发展泛在物联网。推进LPWAN(Low-Power Wide-Area Network,低功率广域网络)和4G、5G网络建设协同发展,打造支持固移融合、宽窄结合的物联接入能力,在交通运输、农业、生态环境、水利等领域加快物联网终端部署。加强物联网标准建设和推广,建立全省统一的物联网感知设施标识和编码标准规范。推进物联网共性平台、行业平台和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建设,提升移动物联网应用广度和深度。集中攻关智能感知、网络通信芯片、物联网操作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和基础共性技术,推进物联网产业基础化。
规模部署下一代互联网。推进骨干网、城域网、接入网和内容分发网络IPv6升级优化,提升网络性能和服务能力,全面完成向下一代互联网平滑演进升级。开展基于IPv6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和应用改造试点示范,构建完善的工业互联网IPv6标准体系。开展“IPv6+”技术研究及创新应用,支持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开展5G网络IPv6单栈技术现网试验,推动试点应用建设。推动国家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试点申报和建设。
积极培育空天基础设施。参与国家空天网络建设,支持企业参与国家低轨通信卫星、地面信息港项目,建设卫星互联网地面设施,推动“互联网+航天+通信”融合创新,打造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推进卫星互联网试商用。推进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在公共安全、国土测绘、海洋应用、环境保护、农林监管、气象服务、物流运输、减灾救灾等诸多领域融合应用。加快江苏北斗卫星应用产业研究院、江苏天汇空间信息研究院、苏州北斗云平台、扬州中星北斗卫星遥感产业园、中国北斗卫星导航(南京)产业基地、南通银河航天卫星智能产业基地、南京位置服务数据中心等空天基础设施载体建设。
构建未来网络。加快建设覆盖全国40个城市的未来网络大规模通用试验设施,为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全息通信、工业互联网、触觉互联网、车联网等新网络和新应用交付提供率、低成本的试验验证环境。依托江苏省未来网络创新研究院、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等载体,开展未来网络顶层设计、技术研发、标准制订、产业孵化等工作,攻关数据平面可编程、低时延与确定性网络、网络计算存储一体化、网络人工智能等关键核心技术,打造“芯片—设备—网络体系架构—核心关键技术—大规模未来网络试验设施—重大应用示范”产业生态。推动6G新型网络架构和标准前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