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源白蚁防治中心地址
-
¥500.00
白蚁的为害具有隐蔽性、普遍性和严重性的特点。为害隐蔽,不易觉察,一旦发现已造成很大损失。为害遍及国民经济建设的各行业和人民生活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例如厂布于长江以南各地的台湾乳白蚁,不仅为害房舍、仓库储存物资、图书资料、实验室设备及材料、体育馆、船只、火车厢,还为害地下电缆、果树、林木、农作物等:又如黑翅士白蚁,对江河土堤、水库土坝的为害更是严重,在堤坝内筑巢,造成空洞,每当洪水泛滥,造成堤塌坝垮,对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威胁,长江大堤、北江大堤等堤围因白蚁造成的跌窝、垮坝的例子不胜枚举。
白蚁与蚂蚁
不论国内或国外,很多历史记载中常将白蚁和蚂蚁混为一谈,直到现在,蚂蚁与白蚁分不清的事亦时有发生。“白色的蚂蚁就是白蚁”,其实并非如此。虽然白蚁幼蚁及大部分工蚁和兵蚁的身体呈白色,但有些种类白蚁的工蚁和兵蚁头部都带颜色,如印白蚁属
和须白蚁属都为褐色。而且,有翅成虫多数都有颜色,有的黄色,如黄翅大白蚁;有的黑色,如黑翅土白蚁。因此,色泽不能作为区别白蚁与蚂蚁的依据。
白蚁与蚂蚁的混淆是有一定原因的。在外形上,它们都是体形很小的多型性昆虫,都营社群性生活,且都有搏斗的习性;而在分类系统上,白蚁与蚂蚁相差很远,它们间的主的区别。
白蚁的各个品级,按其外部形态的变化可归纳
为两类:一类为原始型,其形态特征保持原始状态尤其是头部和胸部没有特殊的变化,包括繁殖蚁及工蚁;一类为蜕变型,脱离了原始类型的形态构造,特别在头部和胸部更是变化多端,千姿百态,包括兵蚁,由于其结构稳定,往往作为分类鉴定上的主要依据。白蚁群体间因为复杂的多形态现象,常给分类鉴定上造成不少困难。为了便于鉴定种类起见,将以有翅成虫和兵蚁代表原始型和蜕变型,与分类有关的形态特征。
白蚁生物学
白蚁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常见昆虫,是典型的地域性昆虫种类。因其具有特的生物学特性:如营群体隐蔽生活,生活史的全过程除了有翅成虫分飞季节趋向光源,裸露在外面外,其它发育阶段均在巢穴系统中进行,因此,不易察看到其真面目;群体中具有多个形态、职能不同的个体,既分工又合作,形成彼此之间不可分离的整体;不同种类栖息环境不同,有的栖息在干木中,有的巢居在活的树木中,有的生活在地下,甚至江河堤围、水库土坝中,有的在建筑物中营巢繁衍等,表现出极其丰富多彩的生物学多样性。
白蚁、蚂蚁、蜜蜂等因其有共同的社群性生活习性而在昆虫学上称为“社会昆虫”)。群体内有多个形态明显不同、职能明确分工、行为各异的个体。而白蚁和其它“社会昆虫”在生物进化和发生年代却相距甚远,早发现的白蚁化石是在白垩纪早期的1.3亿年前,与较原始的昆虫蜚蠊近缘,自发现澳白蚁以后,因澳白蚁科昆虫的许多生活习性如产卵鞘等很像蜚蠊,所以有人认为白蚁是由蜚蠊演变而来的。而蚂蚁和蜜蜂则是同属于膜翅目昆虫,其发生年代距今多不过7000万年的历史,白蚁比蚂蚁,蜜蜂在地球上出现几乎早了一倍的时间,所以,白蚁是地球上早出现和古老的“社会昆虫”是当之无愧的。
在我国,白蚁见于文字记载大约在2200年前,在各种文献记载中,古代对白蚁有不同的表述。
巢体类型
营巢居生活的白蚁,其巢体结构因种类不同而有所差别,有的甚至差别甚大,从巢:的分散或集中的程度看,白蚁巢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分散型巢居
此类白蚁因其群体小,群体内个体数量少,群体活动到哪里,巢体就搬迁到哪里,好像“游牧民族”一样,巢体没有固定的结构和稳定的位置,其蛀蚀的孔道就是巢穴,群体内的个体就在这些孔道上活动,巢内除自身蛀蚀的孔道和它蛀蚀过程中所产生的的粪便外,别无他物。严重为害干木、硬木的,广东湛江地区民众称为“棚虫”、“干虫”的堆砂白蚁即属此类。
2.半分敝型巢居
此类白蚁有较固定的巢穴构造,巢居由自身的粪便和搬运来的食物,通过唾液粘结而成的多孔状不规则的空隙,形状往往与被害物或其活动的场所关系很大。在世界各地和我国分布广的散白蚁类为典型,因其分布广,种类多,易饲养等特点,研究比较深入,无论生物学,品级分化等领域都有不少研究论文,是深人探索白蚁奥秘的好材料。
集中型巢居
这类白蚁的巢居,大而集中,如台湾乳白蚁的球形、椭圆形巢,黑翅土白蚁的圆锥形巢体和筑垅白蚁凸出地面的垅巢,多数有固定而集中的巢体,尽管也会因巢居所处的位置和环境而有所变化,但巢体显然是固定、集中而大型的。
集中型的巢体,结构极为复杂,构筑巢体的材料有土粒、纤维、草根、白蚁粪便及其巢周围的各种材料,经过白蚁渗合水和白蚁自身的唾液粘合而成的,有的很硬,暴落在空气中的垅巢的防水等性能,堪称的建筑师所为。
以台湾乳白蚁和黑翅土白蚁的巢穴系统作为集中型巢体典型,深人剖析如下,即可窥视此类白蚁复杂的巢穴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