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古钱币价格
-
面议
史实互证
是古钱币鉴定的基本方法
在封建社会,铸钱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科技领域都居于至关重要的地位。有关铸钱的记述在历代正史中都不可或缺,更散见于稗官野史、杂文笔记之中。但历朝铸币都是一个庞大的组合,不可能每一具体钱币都能在史籍中找到根据。五代以后年号钱渐成铸币的主要形式,改元铸钱形成定制。年号钱为其铸主提供了直接的文字依据,因而以物证史、史实互证成了鉴定钱币的重要方法。
为方便审议,钱式一般统一规格,多为35毫米左右和46毫米左右两种,和对应行用钱并非一般大小。这枚治平通宝钱式直径35毫米左右,广穿。为与行用钱相区别,“平”字少铸两点。行用钱中亦见治平通宝广穿小平钱,但书法与此有异。说明钱式上的钱文书法尚未确定。
这枚大观通宝钱式直径亦为35毫米左右,钱背铸特殊标记。行用钱是没有这种背纹的。
嘉熙通宝背穿上“十”穿下“西一”铁钱实物直径39毫米左右,穿上“十”为折钱之意。但这枚钱币绝非铁母,因为其直径只有35毫米左右。进一步证明钱式与对应行用钱大小是不一致的。
铸造风格、时代特征是古钱币鉴定的重要依据
战国时期,各国铸币形制不一,刀币、布币、蚁鼻钱差别很大。秦汉以来,半两、五铢钱亦大不相同。唐朝一统天下,所铸“开元通宝”钱可谓统一的货币。但即使是同一政权,前期、中期、晚期铸币的风格也有差别。同一历史时期,不同政权、割据势力、起义政权等等铸币也都各具特色。经过五代十国时期的交互碰撞,年号钱走上了历史的舞台,此后一直沿用了一千余年。期间宋、元、明、清铸币也都各具不同风格。辽、金两朝虽然前后衔接,但铸币风格迥异。这是因为女真人由奴才变成了主子,大金国推翻旧制标新立异。同时俘获的宋代铸钱机构及工匠也对金代铸币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可以说,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历史货币都不及我国丰富多彩,我国历史货币完全可以开辟一个新的学科——比较钱币学。通过对钱币铸造风格、时代特征、地域特征的比较,判断钱币的铸造时间、地点和铸主,进而研究与钱币相关的问题。这也是钱币鉴定的又一重要内容。
,近年北方还出现一系列金代年号钱,有小平和折三两种。小平钱多为篆书钱币,可见有的通宝元宝两铸;折三钱楷篆两体,通宝、元宝、重宝三铸。仅笔者所集,已见有十多个年号的钱币。金代钱币向以精美著称,而这些钱币轮郭深峻不及,背多移范轮郭宽窄不一,已经相形见绌。元、通、重宝一般大小,更令人疑惑不解。从金初“收国”钱开始一直到金末“正大”钱都是一般书法,好似同一人一气呵成,这种情况更无可能。所以这些钱币明显也不是当朝所铸。
起源于15世纪,始铸于欧洲,俗称“洋钱”、“花边钱”或“大洋”,是银铸币的通称,是世界上银本位制国家的主要流通货币,大约在16世纪,银元流入我国。1890年(光绪16年)开始正式铸造银元,民国时期建立银本位货币制度以后,也以银元作为主要流通币。银元是近代币收藏的重要币种之一。
从明代崇祯四年至解放前夕先后发行了640余种银币,其中四种银元格颇为昂贵,这就是旧版银元中的“四大天王”:奉天省造癸卯光绪元宝库平壹两银元、香港造上海壹两银元、湖北省造光绪七钱二分本省银元、孙中山像地球版
今所见钱币,无外乎两种:一为发掘品,一为传世品。发掘品在地下埋藏了许多年,其表面都长满了铜锈色。传世品也因空气中氧化作用,表面有一层包浆
呈黑色或铜色。
铜是一种比较稳定的金属,在常温下不易生锈。要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的时间才能生成氧化铜、碱式碳酸铜等。氧化铜因形成的颗位大小不同,呈现出黄、橙红、鲜红、深棕等不同的颜色,俗称“枣皮红”、“栗子壳”等。
、看铸市铭文
我国金属铸市的一大特点就是有铭文书写,可以说,每一种钱币文字的字体各有特征,不同时代的铸币铭文,有不同的书写风格。另外,在注重各种钱文特点的同时,还可找出钱文的演变过程和变化的规律。
秦半两在古钱中颇负,其钱体厚重,铜质精良,钱文隆起而雄伟,半两的“两”字中“人”字高耸,如发现钱文扁平者,一看便知是伪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