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编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用,可行性报告
-
面议
四是聚焦人民生命健康,着力服务美好生活需求。围绕重大突发传染病和重大疾病防控、农业农村发展、碳达峰碳中和“3060”工作部署,常态化开展科研攻关,布局建设P3、P4实验室,实施科技支撑种业振兴行动,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关键技术攻关,努力增强社会民生领域技术支撑能力。
五是聚焦企业创新能力,着力强化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发挥大企业的支撑作用和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持续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率先实现省属国有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机制。
10月13日,省新闻办举行《广东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下称《规划》)新闻发布会,介绍《规划》相关情况。据悉,“十四五”期间,广东科技创新将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区“双区驱动”,实施“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省科技厅厅长龚国平在发布会上介绍,自2017年起,广东区域创新能力评价连续4年全国,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作用日益增强。
展望“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广东将奋力实现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主要创新指标达到国际水平,建成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强省,粤港澳大湾区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成为国家重要创新动力源。
作为未来5年广东科技创新工作的“施工表”与“路线图”,《规划》部署了“七个聚焦、七个着力”的任务,包括增强战略科技力量、强化源头创新供给、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服务美好生活需求等。
规划重在实施。龚国平介绍,为提高各项任务的实操性,《规划》凝练形成了“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包括: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实验室能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研究、新一轮省领域研发计划、高新区发展、科技孵化育成体系发展、科技型企业发展、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等十个方面内容。
13日,在省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省科技厅、省卫生健康委、省教育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对《规划》进行了深入解读。
关键词:战略科技力量
甩掉领域“卡脖子”的手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广东如何抓住机遇“弯道超车”?面对未有之大变局,广东科技创新如何新局?其中的关键是加强基础研究与源头创新,努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近年,重视基础研究并加大投入在广东已经形成共识。”龚国平说,“十三五”期间,广东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增长近两倍,涌现出一批重大基础研究成果,有7项入选中国科学进展。
“但广东基础研究投入仍然偏低,原始创新能力仍旧不强,亟待补齐短板。”因此,《规划》提出,打造一支体现国家使命、具有广东特色的“科技军”。
这支“军”,包括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及其集聚的人才、承接的重大项目等。
按照《规划》,“十四五”期间广东将推动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比重达10%。“我们将制定实施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十年行动‘卓粤计划’,力争成为原始创新重要策源地。”龚国平说。
有了强大的基础研究为支撑,才有源源不断的源头创新供给,甩掉“卡脖子”的手。在芯片设计与制造、工业软件、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现代种业等领域,广东将狠抓“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助力打好产业基础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
以芯片供应为例,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詹若兰在发布会上介绍,为解决智能终端、汽车等产业链芯片供应问题,多部门正联合大力实施“广东强芯”工程,加快构建广东集成电路的“四梁八柱”。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
三地合力推进“国之重器”建设
随着《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方案》出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一步提速。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规划》如何进一步推动粤港澳协同创新?
据省科技厅透露,“十三五”期间,粤港澳三地已经有了紧密的科技创新合作,“省财政科研资金直接过境拨付1.5亿元,约9000名境外紧缺人才已享受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龚国平说。
《规划》出台后,以科技设施联通、科技要素畅通、科技创新链条融通为主要特征的粤港澳高水平协同协调发展机制将得到加强。
按照《规划》,一方面,广东将更加紧密携手港澳增强战略科技力量,三地将合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实验室等“国之重器”建设;另一方面,以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为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支点。在横琴,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在前海,大力发展粤港澳合作的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创新人才基地,推动产业创新的科技成果转化。
此外,开放融合是粤港澳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的重要特征。目前,2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启动建设,134家面向港澳创建的创业孵化载体、50多个创新创业平台吸引港澳青年创业团队近600个。《规划》提出,未来广东将进一步拓展粤港、粤澳联合资助计划,加大支持香港、澳门青年来粤创新创业力度。
“十四五”时期,国内外能源发展形势日趋复杂。从国外看,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呈现新局面,在全球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等因素共同作用下,世界能源清洁低碳发展大势已成,推动世界更快进入低碳化、智能化的能源体系和发展模式。从国内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推动能源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和条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我国能源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广东是能源消费大省、资源禀赋小省,能源自给率低,为保障社会经济发展和民生用能需求,守牢能源安全底线,把能源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推动碳达峰碳中和进程,实现能源发展。按照国家和省工作部署要求,《规划》作为广东省“十四五”专项规划之一,由广东省能源局组织编制,是指导我省“十四五”时期能源发展的综合性、基础性、指导性文件。
一是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持续优化能源供应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推进海上风电规模化开发,光伏发电集中式和分布式并举发展,“十四五”期间新增风电、光伏装机容量各2000万千瓦;积极发展天然气发电,“十四五”期间新增天然气发电装机容量3600万千瓦,推进存量煤电机组节煤降耗改造、供热改造、灵活性改造“三改联动”。实施节约能源战略,强化和完善能耗双控制度,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实施工业、建筑、交通、新型基础设施等行业领域节能降碳工程。坚持能源节约与利用并举,持续推进能源消费清洁化替代,提高终端用能低碳化电气化水平,推进区域综合能源发展,提升能源综合利用效率。
二是增强能源安全供给保障。提出围绕补短板、优布局,扩大油气供给保障能力,加快电网、油网、气网“三张网”建设,提升能源储备能力。统筹能源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加快推进能源惠民工程建设,加强乡村清洁能源保障,强化民生用能保障,提升城乡居民用能水平。搭建能源监测预警系统,提升突发事件预警能效。加强能源安全生产监管,建立安全问责机制,提升能源风险管控应对能力。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提高快速响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