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丙烯酰胺和聚合氯化铝的作用
-
≥ 1吨¥1800.00
混凝剂的混凝机理:投加的药剂有无机多价金属盐类和有机高分子聚合物两大类。前者主要由铝盐和鉄盐,后者主要有聚丙烯酰胺及其变形物。我们常用的无机盐有聚合氯化铝和硫酸亚铁,有机类的是聚丙烯酰胺(PAM)。
铝、铁盐混凝剂的混凝机理十分复杂,简单地说,是它们一系列离解和水解产物对水中胶体及细微悬浮物所具有的压缩双电层、电性中和以及吸附桥连和卷带网捕作用的综合结果。
铝、铁盐混凝剂在水解过程中发挥以下三种作用:Al3+或Fe3+和低聚合度高电荷的多核络离子的脱稳凝聚作用;高聚合度络离子的桥连絮凝作用以及以氢氧化物沉淀形态存在时的网捕絮凝作用,以上三种作用有时可能同时存在,但在不同条件下可能以某一种为主。通常在PH偏低、胶体及细微悬浮物浓度高、投加量尚不足的反应初期,脱稳凝聚是主要形式;在PH较高、污染物浓度低、投加量充分时,网捕作用是主要形式;而在pH和投加量适中时,桥连和絮凝成为主要形式。
混凝剂的作用:废水中常常含有自然沉降法不能去除的细微悬浮物和胶体污染物,对于这类废水投加化学药剂来破坏胶体和细微悬浮物在水中形成的稳定分散系,使其聚集为具有明显沉淀性能的絮凝体,然后用重力法予以分离,这一过程包括凝聚和絮凝两步骤,二者总称为混凝。其中,凝聚是指使胶体、超胶体脱稳,凝聚为微絮体的过程,它包括胶体的脱稳,又包括颗粒的迁移和聚集;而絮凝则是微絮颗粒通过吸附、卷带和桥连而更大的絮凝体的过程,它只包括颗粒的迁移和聚集。
反应条件及投加要求:絮凝池的作用;使混凝剂加入原水中后,与水体充分混合,水中的大部分胶体杂质失去稳定,脱稳的胶体颗粒在絮凝池中相互碰撞、凝聚,形成可以用沉淀方法去除的絮体。
絮体长大过程是微小颗粒接触与碰撞的过程。絮凝效果的好坏取决于下面两个因素:一是混凝剂水解后产生的高分子络合物形成吸附架桥的联结能力,这是由混凝剂的性质决定的;一是微小颗粒碰撞的几率和如何控制它们进行合理的有效碰撞。水处理工程学科认为,要想增加碰撞几率就增加速度梯度,增加速度梯度就增加水体的能耗,也就是增加絮凝池的流速。
如果在絮凝中颗粒凝聚长大得过快会出现两个问题:絮体长得过快其强度则减弱,在流动过程中遇到强的剪切就会使吸附架桥被剪断,被剪断的吸附架桥很难再连续起来,所以絮凝过程也是速度受限过程,随着絮体的长大,水流速度应不断减少,使已形成的絮体不易被打碎。一些絮体过快的长大会使水中絮体比表面积急剧减少,一些反应不完善的小颗粒失去了反应条件,这些小颗粒与大颗粒碰撞几率急剧减少,很难再长大起来,这些颗粒不仅不能为沉淀池所截留,也很难为滤池截留。
加药要求:在投加混凝剂的反应前期,要尽可能增加药剂与污水碰触的机会,加大搅拌或流速。依靠水流与折板碰撞及水流在折板间多次转折提高速度,使水中颗粒碰撞机会增加,使絮体凝聚。而到反应后期,为使速度梯度减小,可以较好的絮凝、沉淀效果。
PAM与PAC加药装置构成加药装置的主要设备是:溶药罐、储药罐、加药搅拌器、加药泵与计量等设备。具体规格型号(略)。
PAC配制方法及用量配制时无特殊要求,配制溶液的重量比浓度一般为10-20%,应用时的投加量一般在200-300PPM左右(每升水中加入200-300mg的PAC)。
PAM配制方法及用量配制方法PAM的使用形态为0.1-0.2%水溶液,用自来水配制,配置时注意的是一定要将PAM均匀、分散的落在不断搅拌的水中,并且要确保入水时都是分散的单颗粒,不形成团,不然,一旦形成大的颗粒团便很难继续溶解了,形成了水包药的大颗粒团。配制时要充分搅拌,使其溶解。配成的溶液容易水解,应在当天用完。配制方法详见操作规程。
加药的量:污水或污泥中加入PAM后要有效混合,混合的时间一般在10-30秒,一般不超过2分钟。PAM的具体使用量与污水或污泥中的胶体、悬浮物的浓度、性质及处理设备等都有很大的关系,处理污水时的用量一般在3-10PPM之内,既每吨水加入3-10克,处理污泥时的用量要多一些,其用量都要通过大量实验取得。根据用量浓度(PPM1欲投加聚丙烯酰胺浓度)和进水流量(t/h)及所配置好的聚丙烯酰胺溶液浓度(PPM2配制的聚丙烯酰胺浓度),可求出加药泵流量计上的显示数值(LPM),即:进水流量(t/h)/60×PPM1欲投加聚丙烯酰胺浓度/PPM2配制的聚丙烯酰胺浓度。如,进水量=100 t/h,用量PPM1=10ppm,配制浓度为2‰(3Kg药溶解在1.5t水中),则,加药流量指示应该调在100/60*10/2=8.3LPM刻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