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黄埔区固废处置
-
面议
变废为宝循环利用
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国内水平
近日,在苏州工业园区中法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污泥干化厂内,通过实时监控画面,记者看到,从城市污水处理厂拉来的湿污泥,通过污泥存蓄池进入蒸汽间、干化机等多道工序后完成无害化处置,整个过程采取全封闭作业,现场无任何异味。
苏州工业园区污泥处置项目(污泥厂)选址在东吴热电厂内,紧邻园区第二污水处理厂,污泥厂利用热电厂的余热蒸汽干化污水厂产生的污泥,蒸汽冷凝后的热水回到热电厂循环利用;干化后的污泥作为生物质燃料送至热电厂焚烧发电;焚烧后的灰渣又可以用于制作建筑材料等,实现了污泥干化厂、热电厂与污水处理厂的联动和产业协同。“产业协同、循环利用”是工业园区污泥处置项目的创新所在,将单一的环境治理变成了循环经济。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岳宝介绍,项目投产10年来,累计处置湿污泥近120万吨,产生干污泥约30万吨,相当于为电厂提供标准煤11万吨,减少因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28万吨,节约脱盐水75.6万吨,节约污泥填埋土地100公顷,环境效益。
这只是苏州市实施固废综合利用项目的一个缩影。为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将固体废弃物变废为宝、“吃干榨净”,苏州市结合主导产业,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十三五”期间,1308家企业完成强制性清洁生产;鼓励符合条件的单位开展工业固废减量化技术研发,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3%以上,全市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国内水平;率先开展一般工业固废台账网络信息化报送工作,纳入报送范围的一般工业固废达到42类。农业废弃物方面,稳步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废旧农膜回收率和农药包装废弃物无害化处置率分别达到99.8%、99.3%、89%和99.9%。
苏州市全面提升处置能力,将固体废物处置能力建设作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全面推进项目落地。危险废物方面,全市危废集中处置能力达34.7万吨/年,危险废物综合利用能力达227.3万吨/年,在满足实际需求的同时,处置价格也更趋合理。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方面,建成2个合计年处置能力33万吨/年工业固废填埋场,年内另有1500吨/日工业固废焚烧处置项目将建成投运。医疗废物方面,建成3个合计处置能力达2.44万吨/年医疗废物处置项目,可全面满足医疗废物处置需求。
强化执法监管严厉打击犯罪
“危废转运单一定要按要求填写”“实验室的危险废物也要严格按照规定管理”……连日来,苏州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局组织前往姑苏区多家医疗机构开展执法服务活动,对医疗机构落实固废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并就相关要求进行提醒。
今年4月,苏州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市卫健委联合印发《医疗机构树标提质、结对共建工作方案》。根据《方案》,苏州市生态环境局将通过与医疗机构结对共建的形式,加强指导,进一步规范医疗污水处理、医疗废物处置、放射性废物管理、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等工作,落实医疗机构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树立环境管理,提升医疗机构污染防治水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随后召开的医疗机构树标提质、结对共建工作启动会暨医疗机构培训班上,11家医疗机构分管处室负责人到场接受培训。
2017年印发《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今年,生态环境部再次发出“禁令”,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苏州市生态环境执法系统会同有关部门疏堵结合、标本兼治,进行了全面贯彻落实。2020年以来,共计查扣非法入境固体法废物4561吨,依法退运出境;深入开展危险废物处置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危险废物破坏环境违法行为。2020年以来,累计出动执法人员3.3万人次,检查企业1.9万厂(次),排查并整治环境隐患12151个,依法查处涉固危废环境违法案件231起,罚款1706万元;共破获涉及固体废物环境违法犯罪案件21件,抓获犯罪嫌疑人34人,危废处置领域风险防控水平显著提升。
2月2日,记者在仁和区某砖厂看到,现代化制砖机“吃”进煤矸石废料,“吐”出烧结自保温砖,并将就近用于建设工程项目,实现工业固废变资源的绿色循环发展。据悉,攀枝花市建筑领域每年消耗工业固废达600万吨以上。
据了解,攀枝花市高度重视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和绿色建材发展,先后印发了《攀枝花市促进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措施》《攀枝花市加快绿色建筑发展工作的实施意见》,从政策引导、税收优惠、奖励补助、评优评奖等方面,对绿色建材产业发展予以大力支持。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积极引导、鼓励建材企业加大科技研发和技术投入,将高钛重矿渣、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等工业固废用于生产商品混凝土、预拌砂浆、烧结自保温砖、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加气混凝土板材、石膏砂浆系列产品等绿色建筑材料,鼓励在工程项目建设中采用取得绿色建材认证的产品,大幅提升绿色建材在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中的使用比例,推动我市建筑业实现绿色发展、发展。
截至2020年底,全市通过省绿色建材标识评审并取得证书的企业共13家,另有8家企业正在积极申报中。我市绿色建材标识认证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其中,取得预拌混凝土二绿色建材产品数量全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