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鉴定拍卖
-
面议
自宋代金石学产生以来,古代青铜器成为研究与鉴赏的重要文物,公私竞相收集入藏,遂使青铜器具有了较高的经济价值。因此,从宋代开始就有人制作伪品以牟取暴利。根据前辈青铜器张祖仁先生等的研究,从宋代迄今千余年来伪作青铜器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阶段,宋元明时期。宋代的伪器已见于宋代的青铜器著录书中。但以古器相形。虽云摩弄取滑,而入手自粗,虽妆点美观,而器质自恶。” 第二阶段,清初至嘉庆时期。由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统治者的提倡,金石学有了新的发展,作伪也兴盛起来。此时主要是仿照宋代青铜器图录作伪。据容庚先生研究, 第三阶段,道光至清末。一方面由于金石学者重视铭文,另一方面作伪器费力而易辨,因此,此时作伪者大多转而在真器上摹刻伪铭以牟利。 第四阶段,民国初期。由于政治腐败,军阀混战,不仅各地盗墓之风大盛,而且作伪之风更炽。北京、苏州、西安等地更是作伪的中心,有许多作伪的高手。此时由于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传入,作伪者运用新技术作伪,使作伪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例如用拓本照相制版及化学药品腐蚀方法作伪铭,就比过去錾刻的伪铭要逼真得多。 张祖仁说,由于外国人重视艺术价值,喜好新奇的器形和纹饰,致使伪作新奇器形、纹饰兴盛起来。从作伪的历史可以总结出伪器的基本情况如下: 一、器物的一部分为伪作。器身为真器,但作伪者在其口部加上一个流,并在腹上部加上一个銴,成为一件古代并不存在的带流带銴的觯(见程长新等。 二、拼凑真器残片作成伪器似是而非。 一般内涵人一眼就可以看出真伪。 三、器真铭伪。这又包括两种情况: 四、铭文全伪。或用刀具錾刻而成,或用化学药品腐蚀而成。内容或仿某一真器铭,或拼凑,或随意杜撰。在真铭外,加刻伪铭。 五、器真而花纹伪。即在真的素面或花纹较少的器物上伪刻花纹。张祖仁说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方鼎,原为素面,作伪者在其腹部伪刻鸟纹及蝉纹。辨伪的器物分别从铜质和锈色、铸造工艺、器形、纹饰、铭文诸方面与已知真器逐一进行对比,并参考伪器的各种情况作为反面资料进行考察,从而对该器各个方面的真伪情况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六、从铸造工艺辨伪。张祖仁说古代青铜器主要是用范铸法铸造而成,因此器表往往遗留有凸起的范线及铸瘤。并且器表光洁,细部花纹棱角细腻圆滑。而伪作青铜器多用翻砂法,表面粗糙,有砂眼、缩孔等铸造缺陷。并且仿照真器翻制的伪器,一般较真器壁厚,纹饰、铭文模糊,显得很蠢,没有精神。 七、从器形上辨伪。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器形是有一定之规的。伪器的器形,或仿真器,但往往形似而神不似;或凭空臆造,作成新奇的器形以哗众取宠。因此,遇到新奇的器形务必十分小心。 八、从纹饰上辨伪。古代青铜器的纹饰自然而生动,风格古朴而有神韵。张祖仁说伪纹有的是由真器上翻制,但模糊、肥胖而没精神;有的系錾刻,不仅破坏了器表,而且遗留有刀痕。伪纹不仅呆板、软散,而且布局往往不合理,尤其到了边角之处交待不清。总之,古代青铜器纹饰的种类以及每种纹饰的结构和布局是有一定之规的,凡不符合规律者,则可能是伪作。图六伪铜罍的纹饰就十分呆板。 九、从铭文上辨伪。真铭的特点是自然流畅,生动有神,古朴有力。张祖仁说铸铭的字口是口小底大,边角浑圆,呈形。伪铭结构松散或拘谨,乃至错误,呆板软弱。伪刻者字口是口大底小,呈状,并有刀痕。腐蚀法作成的伪铭,肥胖臃肿,字口深浅不一。十、从器形、纹饰、铭文三者之间的关系来辨伪。真器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一致的,而伪器三者之间必有矛盾,认真分析,必能找出破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