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口方九霞黄金回收可上门收购
-
¥47854.00
费文元老金条回收,民国金条回收,民国老黄金回收,费文元老黄金首饰回收,项链、手镯、戒指、锁片、摆件回“费文元裕记”银楼是嘉庆年间(1796-1821年)设立于上海老城厢。民国时期前后搬迁到南京路山西路口营业,旧址位于现在南京东路上海书城斜对面,抗战后期因经营困难而歇业。“费文元”的金银工艺水平相当高,在当年遐迩,特别擅长制作金钻翠等材料首饰。
在远去的岁月中,一根金条的价值无法直接用现代货币进行换算,但我们可以尝试通过一些线索和回忆来描绘那个时代的情景。那是一个战乱频仍的时代,物价飞涨,社会秩序摇摇欲坠。纸币逐渐贬值,百姓的购买力被削弱到了。在这样的背景下,黄金成为了人们追逐的目标。金条的珍贵光芒,被许多人看作是一线希望的象征。当时的黄金价格难以确定,但通过一些历史记载和估算,我们可以推测一根金条相当于13,125元人民币左右。然而,这个数字只是一个大致的估计,实际的价值可能会因历史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民国时期的一根金条到底有多重,能换多少大洋(银圆),折合成现在的人民币又是多少呢?作为一名历史媒体人,我就来给你解答这个问题。,我们要知道,民国时期的黄金单位是两,一两相当于31.25克。黄金有大小两种规格,一根小黄鱼重一两,一根大黄鱼重十两。小黄鱼和大黄鱼的叫法是上海人的习惯,因为它们的形状像鱼。其次,我们要明白,民国时期的一根金条能换多少大洋,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字,而是随着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而变化。
日战争时期(1937-1945),一两黄金约等于1000块大洋。这个时期,日本侵占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区域,掠夺了大量的资源和财富,还强行推行日伪货币。国民发行的金圆券也无法抵御通货膨胀。黄金价格暴涨,黑市交易盛行。
抗日战争后期,国统区通货严重膨胀,法币贬值。为抑制通货膨胀,国民开始出售黄金,举办黄金储蓄存款,收回法币,平抑物价。1945年8月,黄金储蓄存款陆续到期,命令中央造币厂生产金条,以应付黄金兑现之需。金条原材料是由美国进口的四百两重金砖,中央造币厂直接进行切割,制成各种重量的小金条。
民国时期中央造币厂生产的金条,收藏界俗称“厂条”。厂条形状为长条形状,经实测五两重的厂条长7厘米,宽3.1厘米,厚3.1毫米。条面有孙中山侧面头像或中央造币厂厂徽——古代布币图案,印有编号、成色、重量等文字,有的还钤有“中央造币厂制”、铸造时间等戳记民国时期的金条究竟价值如何呢?民国的金条规格很多,有一两、二两、三两、五两、十两数种,但当时流行的就是称为大黄鱼和小黄鱼的两种规格。
需要澄清的是黄鱼的规格并不是统一的,由重量划分的话,其实什么规格都有,但基本上市面上有2种是常见的,一个是所谓的大黄鱼(重量为10两一条)一个所谓的小黄鱼(重量为1两一条),但这里有一个容易出错的知识点,大家请拿出小本做好记录,民国度量衡和后的现在可不一样,那阵子一斤为十六两,也就说一两比现在小,(现在一斤等于10两,一两呢就是50克。那阵子需要除以16,一两核算为31克),所以大黄鱼合算成克数的话,大黄鱼为312克左右,小黄鱼为31克左右~
民国时期金条的购买力,抗战初期,一根小黄鱼大约可以兑换30—40块大洋,兑换比率随着年景好坏上下波动。抗战后期,黄金越来越贵,兑换银元的比率越来越大。在1949年之前,100块大洋(3根小黄鱼)就可以在北京买个小型四合院。当时小康之家一月生活总费用也就是15块银元。一顿全家福吃下来,也就是两三块银元的样子。当时就是富人也很少使用金条花费,金条主要是作为硬通货贮藏起来,花费的时候兑换成保值的货币银元。
946年的时候,上海外滩中央造币厂还生产了金条,他们使用半自动式金条压轧机制成多个重量的小金条,所以生产的金条分好几种,有五钱、一两、二两、三两、五两、十两等种类,十两的金条统称大黄鱼,一两的统称小黄鱼。
当时市场通的“大黄鱼”并不多,这些“大黄鱼”金条每一条都印有“孙中山”、“布徽”图案或者“中央造币厂”的字样,另一面就写着金条的重量、成色以及数量编号。几种主要的流通货币,常用的是北洋时期发行的银元和国民1935年后开始发行的法币。另外一个就是流通于黑市,银行,钱庄的金条,俗称“黄鱼”,虽然金本位曾经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十分盛行,但是一战爆发之后,各国开始禁止黄金自由流通,金本位也就此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