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瓷器碗价格
-
面议
生熟感是手感与听觉紧密结合的产物。
瓷器也像瓜果一样,由于烧成温度不同而有生熟之分。烧成温度低,在1150度以下,则其声若瓦,为生;烧成温度稍高,在1200度左右,则其声类硬木,为半生;烧成温度再高,在1260度左右,则其声如石,略有回声,为半熟;烧成温度若在1320以上,则其声像金,回声悠长,余韵悠然,为熟。
宋汝窑天青椭圆无纹水仙盆
与瓜果的生熟状况正好相反,瓷器越生其手感就越轻,也越易破碎,反之瓷器越熟则其手感就越重。熟悉了瓷器的生熟感,也就基本把握了宋代五大名窑的烧成温度的主要特征,当生者熟或当熟者生自然都不对了。
所谓瓷器的生、半生、半熟与熟,既不是瓷器品质好坏的分水岭,也不是瓷器成败的试金石,而是不同瓷器品种、不同釉层釉质的客观特殊需求,是古人巧夺天工的技艺、智慧和能力的高展示。
滑滞感既是润涩感的延续,又是润涩感的结果和原因:润则滑、润必滑,滑就润、滑定润;涩必滞、涩定滞,滞则涩、滞才涩。
凡古瓷必滑,光滑、润滑、油滑不等,滑溜、滑润、滑腻、滑爽有别,但滑不可少、滑不可缺,凡古必滑,是古定滑。因而也就无滑不古,不滑非古,凡滞必新,是滞就新!
器物底足处理不十分规整万历时期瓷器上为的的装饰是镂孔手法,这是以前不常用的工艺手法。镂雕器中常见瓶、盒之类,镂雕手法较率意,无精细之感。万历时期瓷器大器很多,多制作粗糙,时有夹扁现象;瓷器修胎不十分规整,琢器类器物(瓶罐类立件器物称为琢器),由于当时是分段拉坯成型,加上此时工艺较粗糙,腹部可见明显接胎痕;器物里釉可见白色绞丝纹;小件瓷器常见有各式盒子、笔杆、笔山、盘、碗、香薰、炉、莲瓣形洗、烛台、各式托座、执壶、盆、壁瓶等,有的修胎较精细,有的则稍粗。盒类瓷器多变形,不平整;盘有塌底现象,底足处理不规整,器物底足可见粘砂现象;盘碗类器物底足足墙较窄,圈足较浅,微向内收拢;底足的胎釉交接处多有一线橙黄之色,也称火石红,这是鉴定的一个依据。
成化青花胎釉制作极为讲究,釉有两种,一种偏青,一种洁白,都肥腴有玉质感。部分器物外底底釉有不平的波浪感,可见采用的不是同一种釉。
成化时期的纹饰常见狮子、麒麟、海兽、荷塘鸳鸯、秋葵山茶、山石花草、折枝牡丹、婴戏、高士、结带宝杵等,夔龙也称草龙,是成化时出现的一种抽象变形的图案化的龙纹。这一时期纹饰有的画得柔和,有的画得潦草,无论哪种都透出潇洒活泼,从随意之中见其清丽。成化官窑青花底部有带釉与砂底两种,带釉者居多。砂底有些呈褐黄 色,俗称“米糊底”,这种类似火石红的“米糊底”用手摸时,没有粗糙之感,仍感细润,这是成化官窑青花特有的风格。
以各地不同时期瓷器的艺术特点为依据的瓷器鉴定方法。
“艺术”一词的含义是:
人类通过借助特殊的物质材料与工具,运用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技巧,在精神与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的相互作用下,进行的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可以说它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创造行为,是人的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的有机结合体。 在这里“特殊的物质材料与工具”应该是指与瓷器生产相关的一切材料和工具,“一定的审美能力与技巧”主要是捏塑,刻画雕镂,绘画,书写及控制窑火的能力与技巧,“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在这里应该是指生产瓷器过程中各个工序中具有较高技艺水平的工匠或大师的创造性劳动。
瓷器在艺术上的特点可大致分为如下几种:
1 瓷器造型艺术上的特点。
2 捏塑刻画雕镂艺术的特点。
3 瓷上绘画或彩绘艺术上的特点。
4 堆塑镶嵌艺术上的特点。
5 瓷上书写艺术的特点。
6 利用窑火控制釉质釉色艺术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