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民国官窑瓷器一般值多少钱?
-
面议
专为袁世凯烧制 “洪宪瓷” 的郭葆昌致富后,收藏了大量古瓷,成为民国时期的陶瓷。他将家中所藏瓷器编成图谱《觯斋瓷乘》(郭葆昌别号觯斋主人),共 20 册,还著有《瓷器概说》《项子京历代名瓷谱识》等有关陶瓷的著作。郭葆昌病故后,所藏瓷器为其子女所有。文物王世襄先生怕这批珍贵瓷器散失,找到郭葆昌的子女。经周折,宋子文同意付给郭家十万美金,以 “捐献” 名义将这批瓷器收购。王世襄先生与周士庄先生对照《觯斋瓷乘》的照片及注明的尺寸,逐箱逐件清点后装回原箱,加贴故宫博物院封条。当代民间藏有一个粉彩碧桃胆瓶,为袁世凯 “洪宪” 年间制作,据说当时瓷工因对袁世凯称帝不满,利用胆瓶造型及画面谐音寓意袁世凯 “胆小”,而瓶体化 “碧桃”。这件瓷器既有雍正粉彩的华美,更是历史事件的重要见证,具有收藏价值。
“静远堂制” 款瓷器为北洋时期大徐世昌的品,包括瓶、碗、杯、壶等,均模仿雍正粉彩精细的艺术风格。但也有观点认为 “静远堂制” 款瓷器是郭葆昌所制,徐世昌只是在北京见到过这种瓷器。“延庆楼制” 款瓷器为北洋时期大曹锟的品,延庆楼是北京中南海的一座楼名,此款瓷器多为大瓶,故宫博物院现藏有 “延庆楼制” 款瓷器。
1915 年 12 月,袁世凯称帝,改国号为 “洪宪”,尽管其皇帝梦仅持续了 83 天,但却催生了一批在民国瓷器史上品质的仿古瓷 —— 洪宪瓷。
1916 年初,袁世凯委派庶务司长郭葆昌(字世五)赴江西监烧洪宪御瓷。郭葆昌出身古玩行,对瓷业有一定了解,且怀有振兴瓷业的志向,他到景德镇后,利用江西瓷业公司的实力,重金聘请原御器厂的各类高手,包括造型、上釉、绘画、填彩、焙烧等方面的名师,选用精良的瓷土、彩料和燃料,仿照雍乾官窑粉彩瓷器进行实验制作。为了烧制这批瓷器,袁世凯不惜工本,投入了 140 万大洋,折合白银约为一百万两。据郭葆昌的外孙马常先生回忆,这批瓷器约有四万件,不过也有记载称只有六千件。但无论数量多少,分摊到每件瓷器上的成本都相当高昂,相比之下,乾隆时期景德镇御窑每年上交瓷器四到五万件,而朝廷一年拨付的费用才三万两白银,由此可见洪宪瓷制作的程度。
民国官窑瓷器仿古色彩较重,是中国仿古瓷历史上的高峰期之一,以仿历代名窑作品为主,尤其以仿清康、雍、乾三代的瓷器为常见。常见的有仿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青瓷,仿隋、唐、五代的白瓷,仿宋代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瓷,仿元代青花瓷,以及明清的青花、五彩、斗彩、粉彩、珐琅彩及单色釉器。民国初期,景德镇的仿古瓷作坊遍布街头里弄,在南门码头的黄家洲还形成了仿古瓷集散地。这个时期大量的仿古瓷集中在仿明清各朝代的官窑瓷器上,多的要属康、雍、乾三朝的瓷器。
民国官窑瓷器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在拍卖市场上的表现也日益引人注目。像 “洪宪瓷” 等瓷器,屡屡拍出。例如,一件 “居仁堂制” 款粉彩山水三果双耳瓶,2005 年 12 月 12 日在北京翰海的拍卖会上,成交达 57.2 万元;曹锟的 “延庆楼制” 款粉彩富贵图双龙耳瓶,2005 年 6 月 20 日在北京翰海的拍卖会上,成交价也达到 41.8 万元。这些拍卖成绩充分展示了民国官窑瓷器的经济价值,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仍有上升的趋势。
而现代仿品的款识往往在书写风格、字体结构、笔画粗细等方面存在破绽。有的仿品款识字迹模糊、笔画软弱无力,缺乏真品款识的神韵;有的则在字体的模仿上过于刻板,没有真品的自然流畅之感。此外,仿品的款识颜色和质地也可能与真品存在差异,真品的款识颜色通常深入胎骨,与釉面融合自然,而仿品的款识可能会浮于表面,颜色过于鲜艳或暗淡,容易被识别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