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来,全市金融体系建设不断健全,体制机制不断创新,金融机构种类和数量持续增加,以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金融要素市场为主的新兴业态方兴未艾,为实体经济提供多层次金融服务,金融市场生机盎然。
(一)传统市场主体持续发展壮大
银行机构数量中西部。截至2021年底,全市共有法人及市级分行类银行机构114家,比2012年增加34家,数量居中西部前列,其中包括15家外资分行,数量中西部;各级支行2369家,比2012年增加259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齐聚巴渝,村镇银行覆盖全市各区县(除渝中区外),重庆富民银行成为中西部地区家民营银行。
证券和保险机构蓬勃发展。截至2021年底,全市共有证券机构共计258家,是2012年的2.2倍;全市共有保险机构1377家,比2012年增加290家。其中总公司5家,比2012年增加2家,(省)市级分公司60家,比2012年增加24家,中心支公司及以下分支机构1314家,比2012年增加264家。
新兴市场业态不断丰富创新
新金融业态门类更。全市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股权投资类企业、消费金融、要素市场等新业态快速发展,积极探索设立网络小贷、金融保理、民营资产管理公司等地方新型金融机构,覆盖了全国主要新型金融机构门类。截至2021年底,全市共有小额贷款、融资担保、股权投资、财务公司、汽车金融、消费金融、第三方支付等13类创新型机构1290家。
金融要素集聚更具特色。保险资产登记交易系统、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等全国性交易场所已落地重庆。中信银行国际业务运营中心、建行跨境金融服务中心、交行离岸业务中心、平安银行离岸金融中心、上海保险交易所西部中心等全国性或区域性、功能性金融机构相继落户。全市要素市场功能不断完善,交易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21年,全市已建成要素市场12家,全年实现交易规模8.6万亿元。
金融总量持续扩大,综合实力稳中有进
以来,全市金融业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和金融改革要求,不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综合实力持续提升,人民币存贷款余额、股票发行量、证券交易额、保费收入等主要指标增长较快,有力助推了实体经济发展。
银行间市场债券融资实现量质双增
以来,全市银行间市场充分发挥在债券市场的主板地位优势,发行规模扩大,发行期限和产品结构更加优化。2021年,全市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各类债券1832.7亿元,同比增长34.8%,其中,非金融企业发行债务融资工具242笔、1592.8亿元,分别增长41.5%、42.1%;全市共有86家非金融企业、6家金融机构通过银行间市场融资,其中有11家主体实现发行。在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方面,发行超短期融资券403.3亿元,发行短期融资券106.6亿元,发行中期票据661.6亿元,发行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354.1亿元,发行资产支持票据67.2亿元,有效满足了投融资各方对发行期限、发行方式等多维度的个性化需求。金融类债券方面,发行永续债券40亿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49.9亿元、专项金融债券100亿元,普通金融债50亿元,有效满足了金融机构对补充资本、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支持领域信贷投放的需求。
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持续扩面推广
以来,全市跨境人民币结算工作不断推进,便利化改革惠及面扩大。2021年,全市1907家企业发生了人民币跨境实际收付,是2012年的4.7倍,年均增长18.8%,实际收付金额达1941.9亿元,是2012年的3.1倍,年均增长13.4%,结算量居中西部前列。2021年,全市与“”沿线66个国家发生人民币实际收付,比2020年多16个国家,累计收付结算量397.3亿元,同比增长14.3%。全市银行机构深入园区、企业加强政策宣讲和对接服务,推动更高水平贸易投资人民币结算便利化试点扩大至全市。2021年银行机构按便利化试点办理跨境人民币相关结算业务3963笔,金额850.7亿元。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2022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金融体系运行平稳,金融为实体经济提供了更有力、更的支持。”1月13日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宣昌能表示,去年人民银行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扎实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切实服务实体经济,坚决支持稳住经济大盘。
与此同时,人民银行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信贷结构持续优化。
宣昌能介绍,2022年,人民银行及时推出多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惠及受困群体和领域,助力稳住经济大盘。全年投向制造业的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6.7%,比各项贷款增速高25.6个百分点。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4.3%,比各项贷款增速高13.2个百分点。“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4%,比各项贷款增速高12.9个百分点。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3.8%,比各项贷款余额增速高12.7个百分点。普惠小微授信户数为5652万户,同比增长26.8%。
贯彻落实党的二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稳健的货币政策将在更好统筹扩大内需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结合点上发力:一方面,着力支持扩大国内需求,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合理把握信贷投放力度和节奏,适时发力,积极配合财政政策和社会政策,加大对企业稳岗扩岗和群体创业就业支持力度,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在总量上确保社会总需求得到有力支撑,并保持合理适度,不搞“大水漫灌”,平衡好稳增长、稳就业和稳物价的关系;另一方面,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作用,继续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科技创新等专项再贷款,支持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落实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等优惠政策,有力支持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推动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高水平动态均衡。
“当前,随着防控措施优化和经济循环恢复,微观主体的信心将逐渐恢复,活力逐渐释放,我们将继续采取措施提振市场信心,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宣昌能表示,为进一步提振市场信心,人民银行今年将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推动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和个人消费成本,降低微观主体的债务负担,增加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能力。
二是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引导金融机构切实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加大向制造业、服务行业民营小微企业的倾斜支持力度,继续推进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
三是鼓励住房、汽车等大宗消费,围绕教育、文化、体育等领域,加强对服务消费的综合金融支持。
四是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因城施策实施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