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编撰项目融资报告公司企业融资用报告书
-
面议
新兴市场业态不断丰富创新
新金融业态门类更。全市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股权投资类企业、消费金融、要素市场等新业态快速发展,积极探索设立网络小贷、金融保理、民营资产管理公司等地方新型金融机构,覆盖了全国主要新型金融机构门类。截至2021年底,全市共有小额贷款、融资担保、股权投资、财务公司、汽车金融、消费金融、第三方支付等13类创新型机构1290家。
金融要素集聚更具特色。保险资产登记交易系统、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等全国性交易场所已落地重庆。中信银行国际业务运营中心、建行跨境金融服务中心、交行离岸业务中心、平安银行离岸金融中心、上海保险交易所西部中心等全国性或区域性、功能性金融机构相继落户。全市要素市场功能不断完善,交易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21年,全市已建成要素市场12家,全年实现交易规模8.6万亿元。
金融总量持续扩大,综合实力稳中有进
以来,全市金融业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和金融改革要求,不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综合实力持续提升,人民币存贷款余额、股票发行量、证券交易额、保费收入等主要指标增长较快,有力助推了实体经济发展。
银行间市场债券融资实现量质双增
以来,全市银行间市场充分发挥在债券市场的主板地位优势,发行规模扩大,发行期限和产品结构更加优化。2021年,全市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各类债券1832.7亿元,同比增长34.8%,其中,非金融企业发行债务融资工具242笔、1592.8亿元,分别增长41.5%、42.1%;全市共有86家非金融企业、6家金融机构通过银行间市场融资,其中有11家主体实现发行。在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方面,发行超短期融资券403.3亿元,发行短期融资券106.6亿元,发行中期票据661.6亿元,发行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354.1亿元,发行资产支持票据67.2亿元,有效满足了投融资各方对发行期限、发行方式等多维度的个性化需求。金融类债券方面,发行永续债券40亿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49.9亿元、专项金融债券100亿元,普通金融债50亿元,有效满足了金融机构对补充资本、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支持领域信贷投放的需求。
绿色金融创新发展实现新突破
全市金融业聚焦双碳目标支持绿色发展,绿色债券发行规模上新台阶。2021年全市通过银行间市场发行绿色债券124亿元,同比增长106.7%。成功发行5单碳中和债,重庆农村商业银行成功发行中西部首单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绿色金融债券,辖区银行间市场“碳中和”主题债券占绿色债券的比例升至45.2%。全市71家金融机构率先披露气候与环境信息,实现“环境信息披露”银行全覆盖。截至2021年底,全市绿色信贷余额突破3800亿元,同比增长35.6%,各项贷款增速23.6个百分点;全年发行绿色债券406.5亿元,增长53.7%,其中,银行间市场绿色债券发行人和发行规模同比实现“双倍增”,全市银行间市场“碳中和”主题债券占绿色债券比重近50%。
今年通胀水平总体仍将保持温和,人民币汇率将总体保持平稳运行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0%,物价运行总体平稳。
“从全球范围来看,去年经历了数十年不遇的高通胀浪潮,与之形成鲜明的对照,我国保持了物价水平的基本稳定,这个成绩十分不易。”邹澜表示,过去10年,我国消费物价年均涨幅总体维持在2%左右,充分证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性和宏观调控的有效性。
邹澜预计,今年我国通胀水平总体仍将保持温和,但也要关注通胀反弹的潜在可能性。一方面,我国供给总体充裕,需求尚在恢复,没有超发货币,通胀有望保持稳定。另一方面,物价走势的不确定性仍然存在,因此对于通胀形势也不能掉以轻心,对其未来升温的潜在可能性要保持密切关注。
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节点,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局势,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重庆市金融业将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积极应对挑战,抢抓打造西部金融中心、加快建设内陆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机遇,紧扣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务,继续巩固金融支柱产业地位、优化金融体制机制、增强金融机构创新活力、提高金融开放程度、提升金融集聚力辐射力带动力,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