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三代瓷器市场行情拍卖成交价记录
-
≥ 1件¥999999.00
桔皮纹”、“灯草边”、“老头龙”、“泥鳅背”为鉴识特征
当下的古瓷收藏界,对清三代的瓷器是青睐有加。这是因为,清三代是清代制瓷的高峰,而传世的清三代瓷器,尤其是官窑器则越来越少见。在清三代瓷器中,除了康熙以外,就要数雍正和乾隆瓷了。因为其珍贵而少,仿品也就层出不穷。在收藏时须特别小心鉴别。
要鉴识雍乾瓷,先看瓷胎。应当说雍正时期的胎骨与康熙朝的差不多,也是洁白、坚硬、紧密、细腻的,放大镜下可见糯米状。但其胎质较之康熙时期显得稍差一点,胎骨也要稍薄一点。到了乾隆朝,初期与雍正期差不多,中期之后就比雍正朝的更显逊色了,虽然胎质尚可,可无论精细、硬度或洁白程度均已不如雍正朝,同时,胎壁也大都比雍正期的略厚。这一点,尤其是初学者只有在实物比较之中方能领悟。
很重要的一点是看瓷釉。这个时期的制品,烧制工艺和火候掌握均较前有所提高,因此,瓷釉细润,胎釉结合紧密,器物显得精细。相对而言,乾隆朝的釉质稍粗。但是,无论雍正还是乾隆瓷,在放大镜下均可见到釉面的普遍特征是有细微的桔皮纹,乾隆朝尤甚,有些器物底部釉面还会出现波浪纹。当然,不是所有的雍乾瓷都有,但在多数瓷品中均可发现这种现象。这也是一个重要鉴别依据。
雍乾时期,一道釉的品种较前有所增加,而且盛行仿制宋代名窑的青釉瓷器。在收藏时要特别注意其时代特征。比如,雍正期的颜色釉器口沿一般均有一条清晰整齐的白边,俗称“灯草边”;雍正期的青釉器达到非常成熟的程度,前后各朝的制品均不能与其匹敌,但要确定其雍正年代,注意其釉面的桔皮纹和圈足的润滑程度;而乾隆期的青釉器虽品种与雍正时差不多,但制法与质量则略有不同。乾隆青釉器不论官窑或民窑,常见有在圈足上涂一层黑色酱釉,而且多数有剥落痕。另外,乾隆期的一道釉器胎釉的结合处常不呈一条齐线状,而是出现极小的锯齿纹特征。这在鉴识上也是一个重要特征。
两朝彩瓷均较前朝有发展。清三代的白釉均非常洁白、晶莹,尤其是雍正朝的白釉更显滋润,比乾隆朝玉质感更强。另一种是白中闪青,也是晶莹滋润的,但比较而言,闪青的程度康雍乾三朝是逐渐减轻。乾隆白釉的釉质虽然较之前两朝稍次,但仍是很洁白滋润的,此外,乾隆白釉在釉面的转折积釉处,常会呈现出浅淡的黄绿色。这也是识别乾隆瓷的一个特征。青花器在雍正朝其青翠、艳丽不如康熙,着色层次也不像康熙多,一般只有2-4个层次,晚期颜色深一些,层次更少,总的说此期青花色调较为柔和秀丽。乾隆朝的青花初期与雍正期差不多,以后的质量就不如前朝精细了。颜色也更深沉些,成为蓝中微闪紫色,层次也更少,立体感较差。炉钧釉在雍正朝新创,其主要特点是流淌的蓝釉中,其间又出现红色或青色小点,雍正期这类釉器在器物里外及底部均施釉,这是重要特征。到乾隆朝多数已为仅有青色小点。此外,雍正期的蓝色釉成水波状,而乾隆朝后则成为密集的点状蓝釉。雍正朝底釉多为红色,而乾隆朝多为蓝色。
在彩绘风格上,较之康熙的古拙苍老而言,雍正朝则显淡雅柔和、疏朗俊秀,而乾隆朝则是华缛多姿、讲求对称。康雍乾三朝的绘画风格受到明代陈老莲、清初四王和恽寿平等一些文人画家的影响颇深,在瓷上作画颇有他们的一些绘画风韵。鉴识时可注意到这些画画得好不好,如果笔墨呆板,了无生趣,看来似初学画所为,十有八九为仿品无疑。两朝的龙纹装饰在绘画上也是各有特点的,雍正朝的龙纹多见画得头似鳄鱼,故俗称“鳄鱼龙”。也多见螭龙纹,而且有多种变形;乾隆朝的龙纹画得面显慈祥,头像一个有八字长须的老者,因此俗称“老头龙”。两朝均有仿明宣德“苏麻离青”料的青花器。可从其析黑斑的不同效果以及施料方法的一笔涂抹中加以区别。永宣时期用“苏麻离青”出现的铁斑系烧制过程中自然形成,色深处出现的铁斑是吸进釉里的;而清代后仿的“苏麻离青”铁斑效果系人为做出,是浮于表面的,有的凹进的效果,也是人工点厾而成。
两朝官窑器及民窑的底足多现糯米粉感的所谓“泥鳅背”状。与康熙朝的缺口齿咬状有很大不同。如果发现写上此两朝款的,而底足处理比较粗率,既不是滚圆的光滑的“泥鳅背”,又不是康熙朝的平削做法,那么后朝所仿的可能性就很大。
仿品器物往往胎骨过重,仿雍正朝的却在上下胎壁上无厚薄变化。仿品的纹饰多粗率,青花色调多漂浮。款识文字书写常草率粗放。有些器型和饰件为后人臆造。但要识其真伪,终还要看其有无旧气。而在这一点上,又要细心去排除人为的作旧。初学者好的办法只有对照真品,反复去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