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北钢结构防火涂料厂家
-
面议
防火涂料厚涂型施工要求
第3.4.1条 厚涂型钢结构防火涂料宜采用压送式喷涂机喷涂,空气压力为0.4~0.6Mpa,喷枪口直径宜为6~10mm。
第 3.4.2条 配料时应严格按配合比加料或加稀释剂,并使稠度适宜,边配边用。
第3.4.3条 喷涂施工应分遍完成 每遍喷涂厚度宜为5~10mm,在遍基本干燥或固化后,再喷涂后一遍。喷涂保护方式,喷涂遍数与涂层厚度应根据施工设计要求确定。
第3.4.4条 施工过程中,操作者应采用测厚针检测涂层厚度,直到符合设计规定的厚度,方可停止喷涂。
第3.4.5条 喷涂后的涂层,应剔除乳突,确保均匀平整。
防火涂料薄涂型施工,面涂层施工应满足下列要求
一、 当底层厚度符合设计规定,并基本干燥后,方可施工面层。
二、 面层一般涂饰1~2次,并应全部覆盖底层。涂料用量为0.5~1kg/㎡。
三、 面层应颜色均匀,接槎平整。
防火涂料薄涂型施工,底涂层施工应满足下列要求:
一、 当钢基材表面除锈和防锈处理符合要求,尘土等杂物清除干净后方可施工。
二、 底层一般喷2~3遍, 每遍喷涂厚度不应超过2.5mm, 在遍干燥后,再喷涂后一遍。
三、喷涂时应确保涂层完全闭合,轮廓清晰。
四、 操作者要携带测厚针检测涂层厚度,并确保喷涂达到设计规定的厚度。
五、 当设计要求涂层表面要平整光滑时,应对后一遍涂层作抹平处理,确保外表面均匀平整。
防火涂料施工要求,
第3.1.1 条 钢结构防火喷涂保护应由经过培训合格的施工队施工。施工中的安全技术和劳动保护等要求, 应按国家现行有关规定执行。
第3.1.2 条 当钢结构安装就位, 与其相连的吊杆、马道、管架及其他相关连的构件安装完毕,并经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防火涂料施工。
第3.1.3 条 施工前 ,钢结构表面应除锈,并根据使用要求确定防锈处理。除锈和防锈处理应符合现行《 钢结构工程施工与验收规范》 中有关规定。
第3.1.4 条 钢结构表面的杂物应清除干净,其连接处的缝隙应用防火涂料或其他防火材料填补堵平后方可施工。
第 3.1.5条 施工防火涂料应在室内装修之前和不被后继工程所损坏的条件下进行。施工时,对不需作防火保护的部位和其他物件应进行遮蔽保护,刚施工的涂层,应防止脏液污染和机械撞击。
第3.1.6 条 施工过程中和涂层干燥固化前,环境温度宜保持在5~38℃, 相对湿度不宜大于90%, 空气应流通。当风速大于 5m/s,或雨天和构件表面有结露时,不宜作业。
简单来说,防火涂料是用于可燃性基材表面,能降低被涂材料表面的可燃性、阻滞火灾的迅速蔓延,用以提高被涂材料耐火极限的一种特种涂料。防火材料可施用于可燃性基材表面,用以改变材料表面燃烧特性,阻滞火灾迅速蔓延;或施用于建筑构件上,用以提高构件的耐火极限的特种涂料。防火涂料就是通过将涂料刷在那些易燃材料的表面,能提高材料的耐火能力,减缓火焰蔓延传播速度,或在一定时间内能阻止燃烧,这一类涂料称为防火涂料,或叫做阻燃涂料。
防火涂料有什么作用?防火材料可以分为非膨胀型防火涂料和膨胀型防火涂料。可以分别从两者了解防火材料的作用。
作用:非膨胀型防火涂料主要用于木材、纤维板等板材质的防火,用在木结构屋架、顶棚、门窗等表面。
结构防火涂料主要可分为超薄型、薄型、厚型3大类,根据使用的位置不同,每个大类又可分为室内型和室外型。目前工程上使用的钢结构防火涂料,主要以超薄型和厚型为主,超薄型钢结构防火涂料的施工厚度仅为2mm左右,其施工速度快,厚度均匀,价格较贵;厚型钢结构防火涂料的施工厚度较厚,一般为25mm左右,其施工速度较慢,施工难度较大,价格较便宜。选购钢结构防火涂料时应注意的事项:
注意产品的包装
合格产品的包装具备下列条件:注册商标;产品型号和中文名称;产品标准号(包括类型和质量等级);净含量;生产厂名和厂址;生产日期和批次;有效储存期(保质期);产品合格证;施工要求和注意事项等。购买时一定要确保在保质期内使用,如开启后发现有结块、霉变、凝聚、沉淀、结固等现象,则说明已变质,不能再使用。
注意设计的要求和使用的环境
当规定其耐火性能在1.5h以上时,可选用厚型钢结构防火涂料;室内钢结构、轻型屋盖钢结构及有装饰要求的钢结构,且规定耐火性能在1.5h以下时,可选用超薄型(或薄型)钢结构防火涂料;露天钢结构,应选用适合室外用的钢结构防火涂料。
注意的选择
国内企业有较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生产设备,检验仪器,产品质量比较稳定。国外与国内的产品相比,厚型钢结构防火涂料的产品性能差异不大,而超薄型钢结构防火涂料的产品性能有一定的优势,但其产品价格都明显国内。
注意产品的复测
钢结构防火涂料产品可凭借出具的产品型式认可证书进场施工、验收,但由于部分钢结构防火涂料生产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自动化程度不高,企业对生产过程的质量手段不全,假冒伪劣、三无产品及不正当竞争等现象仍然存在,导致钢结构防火涂料产品的质量难以。因此,建议选择第三方检测机构对使用的产品进行复测,以确保产品性能可满足设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