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茅台前的成裕烧坊是怎样的
-
≥ 1瓶¥500.00
成裕烧坊始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创始人华联辉。其实华氏原籍江西临川,清康熙年间择居遵义团溪,清同治初年为躲避战乱由遵义迁往省城贵阳,华联辉且读且商创办了“永隆裕”盐号。
据华联辉孙子华问渠回忆:咸丰末年,华联辉祖母彭氏年轻时路过茅台镇曾喝过一种好酒,嘱咐华联辉到茅台镇时带些回来。华联辉因商场应酬较多,也需用佳酒,便于同治元年至茅台镇,但是茅台镇久经战乱以后,酒坊尽毁,物是人非,恰逢官府正在变卖酒坊旧址,华联辉便在茅台镇购得杨柳湾作坊旧址,并找到昔日酒师,建立简易作坊,经过多年的酿造和勾兑尝试,终于酿出的酒果然如同祖母当年饮用的一样。
刚开始仅作为家庭饮用或馈赠亲友,不对外销售。因酒质很优良,亲友们交口称赞,纷纷要求按价让购,其母于1865年逝世以后,求酒者更是接踵而至。于是华联辉决定将酒坊扩大,增加产量,命名为“成裕烧房”,附属“永隆裕”盐号。
起初,成裕烧坊规模并不大,只有两个窖坑,年产量1750千克,酒名叫“回沙茅酒”。直到民国四年(1915年),茅台酒在“巴拿马 — 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获奖一举成名之后,才引起华氏家族的重视,年产量随后逐渐增加到8500—9000千克。民国33年(1944年),“成裕烧坊”遭受火灾,大部分厂址被烧毁,华问渠恢复重建并扩大生产规模,窖坑一度增加至18个,年产量高时达到了21000千克。
全面抗日战争以后,由于很多人迁往西南地区,成裕烧坊酒度高,销路好,利润高,许多商家纷纷仿制。严重地影响了成裕烧坊酒的生产与经营。在这样的非常时期,华问渠(原名华鸿嗣,华之鸿之子)于1938年出面邀请茅台大小烧坊,加上四川12家烧坊,并特别出面邀请当时的绅士名流,约定在贵阳杏村设宴。席间论酒,消息传出,沸腾了整个贵州。
1951年仁怀县委、仁怀县人民政fu请示省、地区专卖部同意以后,以人民币旧币1.3亿将“成裕烧坊”全部收购,随即成立了“贵州省专卖事业公司仁怀茅台酒厂”(以下简称茅台酒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