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文物修缮设计公司
-
¥88.00
不改变文物的原状,就是尽可能多的原始构件,能不动的绝不动,能修的绝不换,即使更换。还有一个,就是要注意尽可能多地保留历史信息,包括不同时代的历史信息及遗存。曾经有一个阶段,文物保护追求将文物修缮、恢复到某一个历史时间节点作为修缮目标,比如建筑本体存在明清等不同时期的做法及遗存,但修缮时选定遗存保存较好、较多的时间节点,比如乾隆时期某某年,按这个时期的规制、风格进行修缮和局部修复,其他时期的一些信息则会被抹掉。近些年大家越来越达成共识,不同历史时期的信息和遗存痕迹,也需要保护保留,这也是对不改变文物的原状的解读和贯彻。
对建筑来说,气候造成的影响主要是潮湿,因为潮湿多雨,会造成地基沉降,造成屋面漏雨,造成木构霉烂,地面泛潮等。如何解决建筑潮湿问题,现在常用的是防水卷材、防水涂料等方法,而传统建筑中常见的是增大空隙隔绝毛细水的方法,各地的做法各不相同,如砂石、架空等等,需要我们在工程中去发现探查原有的防水防潮做法,而不是主观臆断,南方雨水多,往往比较注重建筑、庭院的整体排水系统。
雨水多会造成屋面渗漏、木构霉烂。墩接等措施使用比较频繁,如檐柱、靠墙部位的柱子等,木柱墩接要规范,平接、高位墩接、同一平面墩接都应避免。打牮拨正也是常用的修缮方法,南方地区的很多木构架倾斜是由基础沉降造成的,这就需要先抄平基础地坪解决沉降问题,再打牮拨正,这是基本的程序关系。梁枋类构件霉烂后,可采用贴补、托换等方法,为保留雕刻、彩绘等艺术,采用中间换新承载重量,表面截取原构件贴面的做法。这些在技术上都不是问题,而在于是修还是换的观念问题。
工艺做法上地域差别也很大。修缮中熟悉构造做法,看几张照片,这张上的木枋是通长的,修复时就不能截断;这张上作为悬挑承托挑檐檩的构件,修缮时不能内外分离;这张是康熙时期一座廊子构件,榫头卯口形制多样。比如雨伞销是某些地方特有的做法,纵向联系梁枋,截断了就起不到任何作用。
木材的含水率在规范里面有一个区间,并不是值,应跟建筑所处的气候环境相适应,不同地方不尽相同。我们要知道它的原因,就能更好地控制含水率。在含水率不符合要求时就上油饰,会造成内部木构霉烂。
文物建筑修缮相关原则有:真实性原则,可识别性的原则,可逆性的原则,可读性的原则,小干预原则缜密性的原则,全面保护原则,大限度保护建筑原存部位的原则,合理利用原则,坚持“四个保存”的原则,“不改变文物原状"“修旧如旧”等原则。修缮方案根据文物建筑的特点、部位,按设计方案和意见遵循相应修缮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