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水稻苗床绵腐立枯青枯病害防治用药厂家
-
≥ 1套¥0.00
绵腐病常见于苗床,病菌普遍存在于污水中。水稻播种后,病菌侵染幼芽,7天左右显症,起初在颖壳破口或幼芽基产生乳白色胶状物,随后向四周放射长出白色絮状菌丝体或幼芽枯死。秧田初期为点片发生,若遇低温绵雨或厢面秧板长期淹水,病害会迅速扩散,造成全田性死苗。
发生原理: 绵腐病是水稻秧苗期常发生的一种真菌性病害。绵腐病多发生在3叶期前长期淹水的湿润苗床。播种后遇低于10℃以下的低温,秧苗根系活力减退,吸水吸肥能力下降,引起根系生长缓慢,秧苗抗性下降,病菌便乘虚而入,浸染秧苗,造成烂秧。
水稻立枯病病因
水稻立枯病菌一般在土壤中或植物体内越冬,在条件适当的时候侵染稻粒和生长衰弱的秧苗基部。碱性土壤易发病,苗床**温度在10℃以下,高温在35℃以上时,或气温忽高忽低,也易发病。
水稻立枯病从病因上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真菌性立枯病,二是生理性立枯病,也称青枯病:在苗床上两者往往同时发病。
(1)真菌性立枯病是由真菌危害引起的侵染性病害,由于种子或床土消毒不,加之幼苗的生长环境不良,如低温寡照、气温忽高忽低等和管理不当,致使秧苗生长不健壮,抗病力减弱,病毒乘虚侵入,导致发病。
(2)生理性立枯病也称青枯病,一般是在秧苗期低温多雨持续时间长和管理措施不当,使幼苗生长细弱,茎叶徒长,根系发育不良,在天气一但骤晴,根系吸收水分满足不了叶片蒸腾需水的要求,使叶片严重失水,一但天气转晴,秧苗迅速青枯死亡,造成的生理性病害(青枯病)。
药剂防治关键是早防早治,以防为主,用苗床病害120+起死回生+枯黄立克+生根盘根壮苗剂+菌毒全杀+氯溴异氰尿酸五种药组合一起兑2大半壶水早晨或者傍晚喷药于发病区和周边进行喷雾,慢走细喷发病区多喷,施药后可以用1喷雾器40斤水清水洗一下苗床使药液能抵达根部效果才好,但洗苗水量不能过多。用药后2天就可看到控制病情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