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瓷器鉴定要点
-
≥ 3件¥5000000.00
明清瓷器鉴定要点从哪几方面着手呢?
古瓷器鉴定,型,釉,胎,饰,彩,款,工。七大要点缺一不可。这七个方面是瓷器鉴定的诀窍所在。型就是器型,釉就是瓷器表面覆盖的玻璃状物质,胎就是瓷器胎骨,饰就是彩绘,彩就是彩绘的颜料,款就是年代落款,工就是烧制工艺。七个要诀缺一不可。
对于元代以前的瓷器鉴定而言,造型是根本,胎釉是关键。造型,就是瓷器的时代特征。所谓时代特征,就是特定的历史时期,出现的特定的风俗习惯所形成的特征。比如,文化大革命时期,大家都穿军装,带绿军帽,背绿军挎包。这就是一种时代特征。如果一部电影里出现一个这样的人物,大家立刻就知道这应该是写文革题材的电影。瓷器也一样,看这件器物的造型,立马就能知道这是唐代还是宋代,还是明清,主要就是看器型。不同时代器型不同,比如这件钧窑花盆就是典型的宋金时期器型。当然后世有仿品,但和那个时代有差距。
瓷器鉴定的第二个方面是釉。所谓釉,是一种玻璃化物质。古代的釉配方都不一样,各个窑口,各个时期均有不同。所以,对于人士而言,胎釉就是关键。如何理解呢?当这次瓷器写着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看上去和真品一模一样的时候,会仔细辨别胎釉。结果发现这件瓷器的釉和宣德时期的真品釉有差异,那么这件东西的真伪就值得商榷了。再比如红釉,古代红釉都是以名贵材质入釉烧制而成的,非常昂贵,烧成率极低。现在新烧的是现成的化工原料,烧成率。古代的红釉瓷根本从外观上无法和新烧的媲美。但釉的不同可以告诉你,这件很精美的东西其实是新仿品。这件白覆轮茶碗的釉就很有特点,是宋代的。
瓷器鉴定的第三个方面是胎骨。中国古代瓷器是一种用瓷石和高岭土烧成的高温人造石器皿。温度一般要在1200摄氏度以上烧成,胎里面一定有氧化硅,三氧化二铝,氧化钾氧化钠氧化钙等成分,还含有铁等微量元素。所以,不同的窑口,不同的时代,瓷胎配方都不一样。新仿瓷器往往注意外观,而无法复原古瓷的胎骨。比如宋代官窑瓷器,以紫金土为胎,烧成之后胎体是紫色或者黑色的,后仿的景德镇瓷器,由于当地没有紫金土,就采用当地的白胎刷上一层酱色釉冒充紫胎,对于这种仿品,人士通过看胎就能分别真伪。
瓷器鉴定的第四个方面是纹饰。所谓纹饰,说白一点就是瓷器上画的是什么。对于素瓷而言,这一点可以忽略。但从唐代长沙窑开始,彩绘瓷器就非常流行了。目前可以见到三国时期的彩绘器。元明之后,彩绘瓷可谓一统天下,绝大部分瓷器都有纹饰。纹饰,是一种具时代特征的鉴别要点。人士基本上还不用看胎看釉,远看这些纹饰,不少赝品就能识别出来。无他,穿越了!这种纹饰是明代以后才出现的,而这件元代青花上就有这种纹饰,就好像爷爷长得像孙子一样,非常无稽。所以,熟悉纹饰的时代,再上手看瓷器,很多东西就一目了然,不用细看也知真伪。云气纹一般出现在宣德以后,仕女图一般宣德多见,所以这个无款大罐极有可能是空白期的。
瓷器鉴定的第五个方面是彩。彩包括彩绘和颜色釉。彩绘又包括釉上彩和釉下彩。釉下彩主要有青花和釉里红,釉上彩主要有粉彩,五彩,珐琅彩等。斗彩属于釉上彩和釉下彩结合彩。颜色釉就是各种颜色的彩瓷。青花,釉里红,五彩,粉彩,颜色釉瓷这五个大类,就包括了瓷器的绝大部分。所以彩极为重要。再以青花瓷器为例。一件写着大明宣德年制的青花瓷器,极其精美,但一看就说是后仿的,原因就是因为它使用的彩不对。宣德青花用的是进口青料苏麻离青,而这种青料多只到成化早期还有一点点,以后就绝迹了。后仿宣德青花,无法得到苏麻离青,所以,再怎么样也无法完全复原宣德青花的神韵。看彩就能分别出很大一部分仿品。看这件万历五彩盘的红彩,非常浓厚,这种彩是后世很难模仿的。
瓷器鉴定的第六个方面是款。款又叫款识。一般认为是从明代永乐时期开始,官窑瓷器上就出现了帝王年号款。中间除了特定时期以外,年号款是分别这件瓷器是否是官窑以及属于何时的要点。所以,对于明清官窑瓷器鉴定而言,款识非常重要。因为基本上官窑瓷器都有款。大明成化年制,六个字,有一种婴儿肥的感觉,看似歪斜不整,但笔力强劲,很有特点,后仿者不是过于规整,就是过于歪斜。清代特定的瓷器,用款有定式。四字款六字款用处不同,青花还是矾红款也不一样。这种清代御瓷以前发现几十件都是矾红款,再出来一件青花款,那这件东西就值得怀疑了。
瓷器鉴定的第七个方面是工。所谓工,就是指工艺。宋瓷里的官窑瓷器,造型奇特,很多都是模具制作的。这点和后世景德镇制瓷完全不一样。开始的时候仿制人员手上没有真品,不懂宋代的制瓷工艺,采用拉坯工艺,就和宋代不一样了。再有,古代南方多用龙窑烧柴,北方多用馒头窑烧煤。近年仿品一般都用煤气小窑,这样工艺就完全不同于古代。所以,有些就通过放大镜看气泡的方式来鉴别是否柴窑烧制。柴窑气泡多而不匀,煤气窑要不没有气泡,要不气泡大小均匀一致(温度气氛恒定),放大镜下的就露出尾巴了。这件青瓷属于龙泉官窑,其制作工艺和南宋官窑极为相似,一般人很容易误认为南宋官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