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杂项拍卖交易,近代印章市场价值
-
面议
杂件中的竹、木、牙、角雕、砚台、紫砂壶、珐琅器等,主要兴盛于明代中期以后,清乾隆时期各种杂件工艺品的工艺制作达到了顶峰。明清时期的硬木家具及瓷器工艺纹饰,与竹木牙角玉雕、鼻烟壶、紫砂壶、砚台上的雕琢工艺有很多相似之处。俗话说,一专多能,一通百通,明清时期很多雕刻家,既会雕玉器,也会雕竹器、牙器、角器、木器。凡懂得鉴定明清时期的彩瓷纹饰、家具纹饰、玉雕工艺者,多少也懂得竹木牙角玉雕、鼻烟壶、紫砂壶、铜墨盒上的雕琢工艺。
一说杂项,可能很多没入行或者刚入行的爱好者都会有一种眼花缭乱的感觉,边边角角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像是一个杂货铺,什么那有。但如果要是问一个收藏爱好者,杂项有多少种类,一百个人里有一百零一个人都说不清楚。毕竟杂项太多了。另外,随着收藏对象范围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东西都被归拢到杂项里,杂顶的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着。所以,究竟杂项有多少类,几乎没有人能够说准确。
传统意义上的杂项,大约有二十几大类,重要的和常见的有竹木牙角雕、文房用具、漆器、珐琅器、金银器、鼻烟壶、绣品、图书等几个人类。对这个分类方法可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见。这几大类之间互有交叉,比如有的鼻烟壶可能属于珐琅器,文房用具也有不少是竹木牙角雕的。杂项和其他大项,比如瓷器、铜器、玉器以及家具等在材质上也都互有交叉。
杂项虽然不像书画和陶瓷那样在拍卖场上能够有很高的经济效益,但是它的收藏内涵是丰富的,它的市场价格增长速度相当快。针对一些拍卖公司近几年来的拍卖情况,我做了一个比较,发现杂项的相对增幅都不小,其中文房清供的增幅大,少的都是3~5倍。
无论是四大名玉,还是青田、鸡血、田黄等珍贵的石材,只要是雕刻好、品相好、质地优良的,不管是大件还是小件,收藏爱好者都会收藏,市场就会追捧。此外,一些竹木牙雕也特别受大家的青睐。另外,由于文房用具中的砚比较好保存,所以现在其收藏市场也比较大。砚台的文化内涵是很丰富的,大部分传世的御砚、贡砚和文人砚都有砚铭。这些砚铭中有很多反映了文学、历史的内容,使砚台成为了收藏价值较高的种类。
杂项中的冷门也比较多,有些很让行外人意外。例如,犀角存世量很少,本身又是贵重药品,真正流传有序的并不是非常丰富,在民间流传的则更少,现在充斥市场的大都是赝品。因此,虽然犀角制品非常昂贵,但由于存世少,一般收藏者很难见到,所以形成不了收藏气候,无法成为市场追捧的焦点。而漆器和绣品也不大受追捧,因为其保存比较困难,对一般收藏者来说,一旦保存不当,藏品就可能毁在自己的手里。在文房四宝中,由于笔、纸、墨难以保存,所以存世量就比较少,一般藏家也不追捧这类东西。珐琅器、金银器和鼻烟壶收藏者较少,市场也比较冷。
因为存世量少等原因,相对不受市场追捧的藏品类别,其价格并不一定低,比如漆器、珐琅器,价格在几百万以上的拍品屡屡出现。杂项中时不时还出现了一些千万元左右的天价,如前面提到的大圣遗音古琴。另外,例如犀角,市场价格一直是居高不下,只要成交,几乎不会少于六位数。
牙雕本来在山西、广东、苏州等地存有一些,市面上相对集中。但是,据市场调查反映,近这些地方的牙雕反而不多了,大部分牙雕作品向大一些的城市,或者古玩收藏比较热的地方,如北京、上海转移了,所以在这些地区也不易找到了。不过,偶尔还是能够淘到。
假如把古玩再分成“大古玩”与“小古玩”的话,那么,“大古玩”的概念是包括陶瓷器在内的所有非纸质收藏品;“小古玩”的概念就是指除陶瓷器之外的玉器、金银器、铜器、竹木器、牙角器、琉璃器、料器、珐琅器、紫砂壶、鼻烟壶、砚台、古墨、印章、钱币、翡翠、琥珀、珊瑚、水晶、珍珠、玛瑙、果核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