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唐代字画
-
面议
元明书画纸绢的辨识
元代书画纸、 绢总的说来不如宋代, 绢的质地粗糙稀松, 不如宋绢细密洁白, 如任仁发,吴镇所用的绢, 织得都较稀松, 似乎也不坚固: 元纸亦然, 其藏经纸以白色为主。 但元代也有质量高的绢。
明代的纸, 绢显得丰富多彩。 由于造纸业的发达, 纸不仅品种多, 质量也较好。 明初宣德皇帝朱瞻基所用的 “宣德笺” 就是海内外的书画纸。 洒金纸也是明初所创, 中后期小金片和金星纸代之而起; 明末又发展为泥金纸。 高丽纸、 布纹纸在明代也备受人青睐。
清代书画纸绢的辨识
比起明代, 清代的书画用材有更大的发展, 而且不断有新品问世。 纸、 绢等材料对繁荣清代书画艺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先说纸。 晚明出现的泥金纸在清初被广泛使用。 纸色黄, 黄中带赤, 经久不变质。 清代后期虽还有泥金纸, 但色已成淡黄, 失去了赤黄的特色, 并且遇到潮霉后, 颜色会变黑。 这类金纸也是所谓假金纸的一种。清康熙、乾隆年间出现了粉笺纸和腊笺纸。粉笺纸无光,上绘各种花纹;腊笺纸有光泽,有多种颜色的,有些绘有花纹,有些没有。这种纸不易落墨,用时要稍加打磨;印章也盖不上去, 只能剪贴。 清代大书法家刘墉、 黄易、 梁同书等常用粉笺和腊笺写字。
清代还有一种半熟的纸, 较, 很薄的称为“蝉翼笺”, 厚的叫斜纹纸。 嘉庆至光绪年间有种日本纸,道光至咸丰时还有种洒上细密小金片的虚白斋纸,纸角上有“虚白斋制”印章,有些金片现已变黑。
清代的绢,有一种很粗糙的库绢,绢面上加了各种颜色的粉浆,有些是素的,也有些画上了各种金花或粉花,或撒上金片、金星。这种库绢常被用来写字条、字对.嘉庆以后绢的质量明显下降, 质地稀薄,人们多用石头把它辗成扁丝, 以期从表面看来不显特别稀薄. 这种粗绢上也常加上各色的浆、画画和撒金等,或于白素绢上加重胶矾再磨光,但在上面写字或画画均是不透墨痕的.清代的仿古画“苏州片”用绢较细,也有用粗的,因而水平高下差距.清末,南方各地均产绢,有人以这些又粗又细的绢来仿明末清初大家的作品,易辨识。
纸、绢的质量直接影响书画的效果,故而书画家们对用纸,用绢都相当慎重。他们往往选定几种适合自己的纸、绢长期使用,这样也容易掌握纸,绢的脾性.只要对书画家的用材注意研究,多进行排比、对照,不难熟悉各时期用纸,用绢的特点,而这对鉴定书画,往往会有意外的帮助。
技巧五:纸绢和墨色经过一定时间的作用,会产生“包浆”,这也是辨别书画年份的一个标准,其实鉴定字画作品真伪,不光需要我们掌握理论知识,更多的需要我们走出去,认真的研究与分析,实践才能让我们在这方面的经验越来越多,更清楚的认识到字画的精妙之处。
名人书法造假多 鉴别切记要谨慎
时代特征与个人风格
书画是作品,必然留下时代特征,不同时代字画特征不一。唐朝之前的山水画恐怕难令人置信,用楷书冒充西汉书法也不会有人相信。只要对字画年代、画技画风有大概了解,明显的伪品欺骗就可鉴别。对于名家作品,要了解名家的生平、艺术风格与创作题材范围,更要了解他们的笔墨技法。名家的艺术表现技法是长期操练后而形成的,一般人要模仿难免有败笔显露,抓住某人笔法特点研究至深,则容易辨认伪作。
题跋鉴别
题跋分三类:作者的题跋,同时代人的题跋,后人的题跋。题跋是为了增加字画的身价。但是,常见有真画配假题跋或假画配真题跋的,应仔细鉴别。特别是名家在假字画上题跋更容易使入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