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仪器检测校正第三方实验室,仪器计量检验
-
面议
1、测量不确定度的意义
测量不确定度的大意义是使国际上不同实验室出具的数据之间具有了一定的可信性、可比性和可接受性。从而使世界各地的用户可以判断测量结果的等效性,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定/校准,为测量结果的表示与国际接轨提供了依据。因此这也是仪器校准工作开展的必要环节。
测量不确定度是“表征合理地赋予被测量之值的分散性,与测量结果相联系的参数”。
2、不确定度的表示
测量不确定度用于定量表示测量结果的可靠程度,它是“说明了置信水准的区间的半宽度”,测量不确定度需要用两个数来表示:一个是不确定度的大小——置信区间;另一个是置信概率,表明测量结果落在该区间有多大的把握。
3、测量不确定度和测量误差的区别
测量不确定度和传统的测量误差是完全不同的,其具体区别可以整理如下:
3.1测量误差定义的区别:
测量误差是一个确定的数值,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由于真值未知,而是约定真值代替,所以只能得到测量误差的估计值。测量误差用于定量表示测量的结果与真值的偏离程度。
测量不确定度定义的区别:
测量不确定度是用来表征这种估计值是在一个多大的范围内取值。因此,测量不确定度定义为被测量之值的分散性,并且约定以分布区间的半宽度表示,在数轴上是一个区间。测量不确定度用来定量表示测量结果的可靠程度。
3.2测量误差定义的区别:
测量误差通常可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两类。随机误差表示测量结果与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亦称总体均值)之差,系统误差是无限多次测量结果平均值与真值之差,因此它们都是无限多次测量的理想概念。实际中,我们只能进行有限次的测量,也就是说,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只能得到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估计值。
测量不确定度定义的区别:
测量不确定度是根据其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分为A类评定方法和B类评定方法。“随机,,与“系统’,表示性质,“A类”与‘,B类”表示方法,如果需要区分不确定度的性质,应表述为“由随机效应导致的不确定度”或“由系统效应导致的不确定度”。
3.3测量误差分类的区别:
误差的概念与真值相联系,由于真值未知,实际上是以约定真值代替真值。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与无限多次测量平均值有关,两者都是理想化的概念,而实际上只能通过有线次数测量得到其估计值。
测量不确定度分类的区别:
可计算得出具体值。
3.4测量误差表述方法的区别:
误差具有确定的符号,是两个量的差值,不能用正负号的形式来表示。
测量不确定度表述方法的区别:
不确定度是以置信区间半宽度表示,恒为正值。当由方差求得时,取其正平方根值。
3.5测量误差合成方法的区别:
误差是一个确定的数值,采用代数相加的方法对各误差分量进行合成。
测量不确定度合成方法的区别:
不确定度表示一个区间,当各不确定度分量彼此立时,采用方和根方法合成,否则要考虑相关项。
3.6测量误差结果说明的区别:
测量误差等于测量结果减真值,因为真值是确定的,故相同的测量结果是相同的误差,而与得到该测量结果的测量设备、测量方法和测量程序无关。
测量不确定度结果说明的区别:
不确定度则是描述被测量之值的分散性,两者在数值上并没有确定的关系。测量结果可能非常接近于真值,即误差很小,但是评定给出的不确定度有可能比较大。反之,对于测量误差比较大的测量结果,评定给出的不确定度有可能较小。
将40kN、80kN两核查点的测量数据分别代入公式(2-4)、(2-5)计算,结果符合公式(2-4)要求,则40kN、80kN两核查点符合期间校验的要求。由于三个核查点测量结果均符合要求,故被核查对象符合稳定性要求。通过上面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实验室内部比对法具有可操作性,完全可以在实际中得到应用。
需要说明的是,工作用测力环和百分表式标准测力仪不同,没有球座结构,故可以直接测量。此外,如果核查对象为量程较大的标准测力仪(如2000kN的标准测力仪,其测量范围一般为200kN~2000kN),超出了路面强度测试仪的使用范围(0~100kN),这种情况下则需要借助大吨位的材料试验机来进行。
我们从保持标准测力仪稳定性的角度出发,在简要介绍了常见的标准测力仪及其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对标准测力仪期间校验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现有方法的不足,并结合标准测力仪的情况和工作特点,提出了“实验室内部比对法”,并给出了具体应用实例。该方法对标准测力仪的期间校验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其他仪器计量的期间校验也是一种启发,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世通仪器是一个严谨,公平,公开,公正的企业,我们要将这个理念落实到工作的每一步当中,世通仪器的每个人都在严格遵守,例如我们的仪器校准实验室实施原则。
“将相关的资源和活动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可以更地达到预期的结果。”
通过利用资源和活动实现管理,将输人转化为输出的一组活动,可以视为一个过程,诸如合同评审、检测实现、结果报告等都可视为一个过程。通常一个过程 的输出直接成为下一个过程或几个过程的输入,有时多个过程间也形成比较复杂 的过程网络。通过对过程的识别,以过程为基本单元,确定输人和输出,确定将输 人转化为输出所需的各项活动、职责和义务,以及所需的资源、活动间的接口等, 便可实现过程的增殖,达到预期的管理结果。系统地识别和管理实验室所有的过 程,特别是这些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是过程方法”。
实施本原则一般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1.识别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包括管理职责、资源配置、仪器检测/仪器校准的实现和分析改进有关的过程,确定过程的顺序和相互作用;
2.确定每个过程为取得预期结果所的关键活动,并明确为管理好关键过程的职责和权限;
3.确定对过程的运行实施有效控制的准则和方法,并实施对过程的监控以及对监控结果的数据分析,发现问题,采取改进措施的途径,包括提供必要的资源,实现持续改进,以提高过程的有效性;
仪器校准评价过程结果可能产生的风险、后果及对顾客和相关方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