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三兆村工艺彩灯联系方式
-
面议
闽西,是客家人的祖地,有着特的风土民情。连城的芷溪闹花灯,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
芷溪闹花灯,有着近300年的历史。早在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 年),芷溪人杨燕山任官于苏州,夫人吴二姑系苏州人氏,酷爱苏州的花灯和锣鼓,于是把花灯、锣鼓从苏州传入芷溪。
花灯大多由99个小花灯组成,有的106盏。每一盏灯内装琉璃杯,点的是纯清的花生油或茶油,无烟明亮,浑身晶莹剔透,熠熠生辉。宝盖顶上有一红线系在一根弓形竹竿上,供擎灯人握住。每座花灯添油后近 15 公斤。由于是"纸包火",故擎灯人擎灯时总是小心翼翼的。他们都经过严格的训练,至少得"步伐稳""灯不晃 "才行。
闹花灯时,鼓乐队在前头,随后就是光彩夺目的花灯了。灯由一人高擎着,周围有许多人像群星拱月一样护卫着。远看花灯,像一簇聚集起来的夜明珠,明晃晃,亮晶晶,五光十色。近观花灯,每一座都由成百盏小灯组成。花灯分上下两部分。部称为宝盖,轴心有两层走马灯,左右相反旋转;四周是各式各样 的灯,又分为三层 :上层是牡丹花蕾灯,5盏;中层是凤蛮灯,6盏;下层是整鱼灯,6 盏。这些花灯造型精巧美观,整头羽末,往往缀有成串五颜六色的细珠,煞是好看。下部是花灯主体,轴心是宝伞花壶灯,四周12串,分内外两层:内层是六角宫灯,或是牡丹灯,花钵灯;外层是花篮灯。
芷溪每年农历正月十一闹花灯,花灯少则十几座,多则几十座,甚至100多座。要是站在高处远远看去,那花灯首尾相接,明烛夜空,灿烂辉煌,蔚为壮观。
花灯的制作工艺比较繁复。不同品种的花灯,其用材、制作过程均有差异。但从共性方面概括起来,其制作过程一般包括构思、扎胚、装裱、装饰、组装几个环节。
构思:
潮州花灯是以灯屏(展现一定历史人物故事场景的花灯)为主干,辅以节日喜庆、祭祀等活动所挂饰物为补充的、潮汕地区特有的民间传统艺术。其作品可以是人物、山水,也可以是花鸟虫鱼,甚至是居家日用品,几乎是世间万物皆可入灯。其构思一般由艺术修养的艺人承担。其素材来源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更主要的是来源于历史的文化积淀。由于其并没有图纸、文字记载,全靠艺人们代代相传,推陈出新发展起来的。花灯的规格,造型并没有固定的格式,由艺人根据需要创作。创作过程既要尊重历史,又要有新创意,适应各种需求对象的需要,给人以美的享受。作品的构思这一环节,是整个花灯制作过程的关键, 这就要求构思者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和高超的技巧。
组装:
这是专指比较大型的花灯或活动灯屏和一些由多个部件构成的花灯(如走马灯)的一个制作环节。大型的花灯受制作场地限制和为了方便搬运,在制作时,艺人们通常把其分解成几个部件,逐个制作完成之后,搬到现场再行拼接起来,如旧时民间祭祀活动中,扎制的神像,有的三四丈高,要用这种方式。活动灯屏是指人物、鸟兽能做出一定的动作,以表现一定的故事情节的灯屏。其关节部分都是可以转动的。一般也在制作的后期才组装起来,这个难度较大,涉及到仿生学、运动力学等科学原理。走马灯分内外二个部分,外面部分通常作成宫灯,裱上轻纱,内套制成圆筒状,绘上人物、花鸟,圆筒顶部制成风车状,圆心上装一个凸起的小金属片,依靠宫灯底部正中竖起的一根顶针托住。在宫灯底部装上一盏灯,利用热力学原理,产生上升热流推动风车而转动。 花灯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涉及到许多方面的科学道理。对其进行研究和传承,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潮州花灯艺人已剩下很少的几个人,受十年的冲击,其传人无多,且承传有限,面临着失传的可能,我们希望有关部门加以重视,为我市工艺美术宝库留住宝贵。如能发扬光大更是好事一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