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官窑瓷器拍卖成交记录收藏价值
-
≥ 1件¥999999.00
清代官窑瓷器拍卖成交记录收藏价值
清三代御窑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它继承了明代景德镇瓷业的优良传统,无论从胎质、釉彩,还是造型、纹饰等方面都追求精益求精,釉面光滑细腻,胎土淘练精细,胎釉结合好,器形多样而雄浑,整体表现出了规矩、挺拔、大气和豪放的特色。本文专访中国古陶瓷评鉴丘小君,以康雍乾三代的官窑瓷器特点为中心展开,从各朝釉色、造型、装饰及款式创新入手,结合帝王喜好与文人气息、景德镇御窑厂督陶官以及与外销瓷的渗透影响等,全面立体地还原一个清三代官窑的辉煌历史。
追慕前朝仿古创新
中国瓷器生产,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达到历史高峰,进入了瓷器的黄金时代。清代继承发扬了明代传统的青花、五彩,并了绚丽多彩的粉彩、珐琅彩和古铜彩,还出现了多品种的单色釉,而镂雕、转颈、转心的工艺技巧,更是达到鬼斧神工的境地。
丘小君认为,清三代官窑的特色是从明代官窑的基础上向前发展。他说:“清三代官窑在明代官窑基础上,继承了明代很多的传统内容、烧造方法、品种等。特别是康熙、雍正两朝,受到明代的永乐、宣德青花瓷器影响,对其非常崇敬与赞赏,也全面继承了明代成化时期瓷器的工艺。所以,我们看到很多清代早期不写官款而写成成化、宣德款的青花瓷器,都是源于对明代官窑瓷的继承与膜拜心理。”
此外,和明代一样,景德镇代表了整个时代的水平。清代在景德镇恢复了御窑厂。明清两代御窑厂不完全相同。清代御窑厂的督陶官,不像明代由中官担任,而是由朝廷派遣官员担任,并且采用了雇佣劳动力的方式,御窑厂平时只有少量额定人员(约二三十人)。御窑厂集中了的制瓷工匠,为满足宫廷生活的需要,可以不计成本地提和仿制古代名窑器,创制新品种。这就促进了技术进步和整个制瓷业的发展。同样颇为重要的是,清三代御窑厂督陶官也对制瓷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丘小君说:“整个清代制瓷都以清三代官窑风格为主导,而清三代官窑相当一部分成就得益于一些的工匠和督陶官。他们的贡献对中国陶瓷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康熙年间的“臧窑”,就是指臧应选督造的官窑。文献记载,康熙朝监制官窑瓷器的还有刘源和郎廷极,的郎窑红即出自这个时期。此外,还有“熊窑”“年窑”“唐窑”等。
清代官窑瓷器的制作质量方面比明代制作要求更高更精细,品种更丰富多彩,重要的人物就是雍正13年开始到景德镇做督陶官的唐英,他是对景德镇官窑瓷器贡献大的人物。“唐英以官员身份被派往景德镇御窑厂,而自己并不懂制瓷技术和业务,受到下属、工匠的质疑。在这种情况下,他感到要努力深入到御窑厂的管理和工艺上。所以,唐英每天与工匠们同食同寝,研习制胎、拉胚、烧制工艺。同时,他也参与绘画。绘画上不论粉彩还是墨彩,书法上不论真草隶篆,都达到了官窑水平的主导地位,引导潮流。他在御窑厂不断努力,继承并创烧了57种单色釉品种。”丘小君对记者说道。
清三代官窑市场
因清三代官窑瓷器数量较少,市场价格逐年递增。2000年左右,乾隆时期一件普通的青花折枝花果纹梅瓶市场价约60万港币,近几年可达500至600万元左右,增幅十倍,有的可过千万元。丘小君认为,尽管清三代官窑瓷器存世量较少,但仍有机会收藏。只要价格随着市场热度合理增长,都值得入手收藏。如果是人为炒作,了它的增长幅度,就不适合入手。
古玩经纪人:萧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