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公分刺槐产地价格,洋槐树
-
¥90.00
要根据不同的经营目的、立地条件等灵活掌握,一般常规造林采用初植密度为3m*4m。
1.迹地清理刺槐皆伐后,迹地上堆积大量剩余物及灌丛杂草等是萌蘖更新的障碍,应及时予以清理。主要目的是改善立地条件和卫生状况,为幼树生长创造有利的环境,促进幼林尽快郁闭。
2.林地封育为缩短森林培育周期,对刺槐皆伐迹地采取全面封育措施。牛羊啃食幼树嫩梢,对刺槐萌芽为害重,要设专人监督管护,要严禁放牧;严禁割草、打柴,人为损坏林木;不能在林地及附近200米内使用2,4-D丁酯除草剂。
3.除萌定株皆伐迹地上适宜的条件促使刺槐的不定芽、休眠芽大量萌生,要及时进行除萌定株,以保留萌蘖苗,尽量少留根蘖苗。留苗密度要大,以利尽快郁闭。株行距保持在1米左右,每亩保存株数666株。
刺槐原产美国东部的阿伯拉契亚山脉和奥萨克山脉。在清光绪三至四年(1877~中国驻日副使张斯桂寄树苗给左宗棠栽植于南京。20世纪初,从欧洲(德国)大量引种,在山东青岛和胶济路两侧的丘陵、河滩造林。以后逐步扩展到华东、华北、西北及辽东半岛等地。刺槐在中国栽植的北界大致在辽宁的铁岭、沈阳,河北的承德、张家口,宁夏的银川一线;西北至新疆的石河子、奎城、伊宁、阿克苏、叶城、和田;西达青海的西宁;西南至四川雅安、云南昆明;南到广东、广西;东至辽宁丹东、山东烟台、江苏省北部沿海及台湾省。即北纬23°~46°、东经81°~124°的广大区域内都有栽植。在长江以南,多为零星栽植。在北纬32°~37°(沿海可到40°)、东经108°~124°之间的黄河中下游、淮河流域和黄土高原背风沟谷、土石山坡中下部,及山沟、细沙地、轻盐碱地、河流两岸的河漫滩、滨海沙滩和堤坝都是刺槐适生的地区。栽植区的海拔高度高限:甘肃临洮县2100米,山西中南部1400米,陕西延安1600米,河北张家口1000米,山东1000米,安徽、江苏500~700米以下。
造林技术:采种:要在15~20年以上的健壮树上采种。荚果赤褐色,果皮干枯状即可采集。由于豆荚螟、种子小蜂及种子麦蛾的为害,要提早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采种。荚果采集后,摊在地上日晒,碾压脱粒或脱粒机脱粒,除去果皮、秕粒及杂物,取得纯净种子,装入袋内干藏。荚果出种率10~20%。种子千粒重21.8克。育苗:选择排水良好、湿润、肥沃的沙壤土作苗圃。盐碱地要选用含盐量在0.2%以下,地下水位1.0米以上的地方育苗。不可用蔬菜地作苗圃。结合整地用硫酸亚铁粉进行土壤消毒。刺槐种皮厚而坚硬,透水性差,有很多硬粒种子,采用多次热水浸种。先把90~100℃的开水倒入缸中,然后倒入种子,边倒边搅动,一直到水不烫手为止,浸泡一昼夜,用黄泥浆水把吸水膨胀的种子漂出来,剩下来未吸水的硬粒用上法继续浸种,后剩下的硬粒种子放在细眼铁筛内,再把铁筛放入热水锅中约10秒钟,迅速摇动铁筛,使种子受热均匀。提起铁筛把种子倒入凉水中,浸泡一昼夜,绝大多数种子均可吸水膨胀。将吸水膨胀的种子混沙,放在背风向阳的沙坑中或草袋内、缸内(盖草帘)催芽,每天喷水和搅动2次,1/3的种子裂嘴时即可取出播种。春播约在清明前后,春旱严重的地方改在雨季播种,盐碱地在雨季后期(8月中下旬)播种。宽幅条播(沟宽10厘米,沟深2~3厘米),每公顷用种量37.5~60公斤。也可以起苗后培养根蘖苗及袋接繁殖优良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