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1米高檫木树,半风樟
-
面议
檫木(拉丁学名:Sassafras tzumu(Hemsl.) Hemsl),又名檫树(浙江、江西),南树、山檫(浙江),青檫(安徽),桐梓树、梨火哄(福建),梓木、黄楸树(湖北),刷木(广东封川),花楸树(云南镇雄、四川),鹅脚板(云南威信),半风樟(广西)。落叶乔木,高可达35米,胸径达2.5米。喜温暖湿润气候,喜光,不耐阴。产于浙江、江苏、安徽、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及云南等省区。根或茎、叶可入药,也用于造船、水车及家具。种子含油主要用于制造油漆;树皮及叶入药,有逐湿,散瘀之效。
雄花:花被筒极短,花被裂片6,披针形,近相等,长约3.5毫米,先端稍钝,外面疏被柔毛,内面近于无毛;能育雄蕊9,成三轮排列,近相等,长约3毫米,花丝扁平,被柔毛,、二轮雄蕊花丝无腺体,第三轮雄蕊花丝近基部有一对具短柄的腺体,花药均为卵圆状长圆形,4室,上方2室较小,药室均内向,退化雄蕊3,长1.5毫米,三角状钻形,具柄;退化雌蕊明显。
生长习性
生长于温暖湿润气候。喜光,不耐阴。深根性,萌芽性强,生长快。在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酸性红壤或黄壤上均能生长良好,陡坡土层浅薄处亦能生长,西坡树干易遭日灼。喜与其他树种混种,但水湿或低洼地不能生长。 极端低温度:-16℃。
施肥
檫树林地,一般属酸性红壤与黄壤。这类土质较为瘠薄,粘性重、蓄水保肥性能差。因此,施肥、抚育管理十分重要。幼林期间要全垦深翻埋青,或以耕代抚间种豆类和绿肥。达到疏松土壤,增强土壤透气和蓄水性能,有利根系伸展,促进幼林生长。
抚育管理
抚育工作应做好补植、除萌、开沟排水、扶正培土、除草松土等项工作。
檫树郁闭成林后,林木生长转入高粗生长盛期、需要充足的阳光和水、肥。据1970--1972年,湖南湘潭地区林科所,对5年生的檫树进行成林全垦抚育试验,郁闭后未垦复的第1年,树高年生长为70.5厘米,第2年就降到27厘米,第3年垦复后,上升为117.5厘米。抚育时期好安排在4-7月与9--10月两个生长高峰之前进行。抚育方式,可采用开沟渠抚压青施肥或种植冬季绿肥等措施,为檫树后期速生创造条件。
在密度较大的5--6年生的林分,郁闭度达0.7以上,自然整枝明显,本着留优去劣、留稀去密、分布均匀的原则,可分一至二次间伐,后每亩保留40--50株。10年以上的人工林,应根据经营目的,林分生长状况,及立地条件等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密度,但切忌打枝。
分布于中国浙江,江苏,安徽,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及云南等省区。常生于疏林或密林中,海拔150-1900米。檫树喜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为12-20℃,造林地一般在海拔800米以下,向阳山坡。适宜土层深厚、通气、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上生长。凡属酸性红壤或微酸性黄壤等土类如红壤土、黄壤土、沙壤土,黑沙土及其它类型的填方土等,土质疏松、土层深厚、水分充足、排水良好的地方,均适宜栽种檫树。该种木材浅黄色,材质优良,细致,耐久,用于造船、水车及家具;根和树皮入药,功能散瘀,去湿,治扭挫伤和腰肌劳伤;果、叶和根尚含芳香油,根含油1% 以上,油主要成分为黄樟油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