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水县老银元回收-袁大头5角的价比一元的更高
-
¥1.00
道光到咸丰年间,有的地方使用一些“土法炼钢”模式,以手工打制或者半机制的方法制作了一些银元,但因各种缘由没有推广开来。直到光绪十三年(1887年),时任两广总督张之洞看见市面上全是外国银币,奏请自铸银元,用以抵制。长期使用,除了政治上的不良影响外,在贸易中使用银锭也容易吃亏。因为外国银币含银多为九成上下,同重量的清代银锭含银量往往更高。经过多次修改,广东造的七钱二分银元终成为中国正式的新银元。这种有着蟠龙纹和中英满三种文字的银元被称为龙洋,在当时被各省纷纷仿铸。龙洋除了一元的主币,还有五角、两角、一角这样的小面值辅币。各省督抚把铸币看成一种财源,往往采取会导致银元本身贬值的模式,往银元里掺入更多的铜,导致当时五枚两角的辅币不一定能换一枚一元主币。民国时期,银元品种变得更加复杂,含银量不足的情况也愈加严重。当时军阀割据,地方豪强动不动就自己发行货币,质量上偷工减料是很常见的事。而大家熟悉的“袁大头”,在这个时期依靠用料实诚,成为中国老银元的代表。1913年,袁世凯担任民国大后,开始着手整顿币制,发行全国统一的袁世凯头像银元,并于民国三年(1914年)颁布了《国币条例》,规定“一圆银币,总重七钱二分,银八九,铜一一”等。同年,袁像银元正式开铸流通。因为有法令规定含银量,这种银元的购买力十分坚挺,在流通中获得广泛认可。
1916年,袁世凯复辟失败离世,全国陷入军阀混战的局面,当时的统治者都忙于争夺地盘,没有心思重新开模制造新的货币,袁像银元继续铸造流通,相继发行了八年、九年、十年等版本。直到1927年南京国民成为实际掌权者,决定停铸袁像银元,改铸两种孙中山头像的银元。不过,之前袁像银元已经铸造了7.5亿枚,成为市场主体货币,此时不敢贸然取消使用。1935年11月,国民开始发行纸币,虽然这一时期纸币为主要流通货币,但银元仍参与流通,民间仍旧视银元为硬通货。1948年,法币体系崩溃,纸币很快如同废纸,这时银元的价值再次凸显,百姓只认银元。老银元依靠在近代几十年时间里打下来的硬通货口碑,在收藏圈一直是热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各种“收藏热”中,邮票、电话卡等同期品类大多落寞,老银元却是“越战越勇”,甚至有收藏爱好者笑称“老银元是在同一时间段内跑赢一线城市房价的品种”。银元价格飞涨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是造假者越来越多、越来越“精”,过去民间流传的敲和吹的方法,现在通常只能识别20世纪90年代的初级仿品。收藏老银元和收藏大部分古玩一样,找个靠谱的师傅入门极为重要。虽然有不少相关书籍可以学习,网上也有一些帖子介绍诀窍,比如看边齿、看内齿、看包浆等,但依靠这些细节来判断真假,需要收藏者对这个品类极为熟悉,如果有一个细节不对就可能出岔子。因此,初学者好是多看少买、多问高手,如果是按图索骥,交点“学费”就在所难免了。
新疆银元系列中极重的一版,此为样币,现世仅存两枚。该省钱币一向採用湘平纪重,但此枚样币为内地各省沿用的库平纪重。此枚见证了地方採用户部订立于1906年的新衡量标准之始,当时许多省份尚未依令实行。有磨损,币面有微弱摩擦,但铸打清晰而深刻,龙面大致不见包浆,字面有钴蓝若隐若现。极为稀罕的版别,即使是的新疆钱币集藏,甚至中国钱币集藏都未必拥有此版。兰州兵工厂造币厂。此枚足银壹钱仿照方孔制钱而铸,设计简洁古朴,正面以汉字标明面值及材质,背面则见回文。存世极罕的版别,近数十年仅有寥寥数枚面世。虽未记载造币厂,但经考证,极有可能是位于吉林的兰州造币厂。据信此币乃左宗棠将军为支付军饷而铸,用于平定新疆,讨伐阿古柏。意义重大的一枚,弥足珍贵,或是新彊早的机制币之一。古代呀,那白花花的银子可是很有价值的交易货币呢。要是把古代的白银拿到今天来,那肯定就会变成稀罕的古董啦。不过挺可惜的,现在我们基本上很难见到古代的那些白银啦,尤其是那种规模比较大、保存得特别完整的白银,几乎是看不到的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