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个人免费上门收购古董近期
-
面议
北京瓷器鉴定公司有哪些?
我一直认为“缺点”鉴定是我们在鉴定过程的加分项目,在鉴赏优点的同时,不能忽视“缺点”特征,优点好仿、“缺点”难做。我在这里简单归纳总结一些常见的“缺点”,来加以分析和掌握,看看哪些可以作为我们能够借鉴和有用的知识点。我这里所说的主要是工艺和材料上的“缺点”,也就是窑里带出来的“毛病”,后天造成的损伤不在讨论之列。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常见的一些瓷器“缺点”,
北京瓷器鉴定公司有哪些?
青花浓郁处的凹陷现象:这里常见于明代早期的瓷器,由于所用的进口材料“苏麻里青”的成分和烧制工艺,在早明青花瓷器上往往可以明显的看到和感觉到,青花浓郁处有它凹凸感,这是青花料渗入胎骨所产生的效果,也是“缺点”,由于凹凸的产生,使得器物表面平整度差了,但表现出来的那种古拙感非常的具有时代的美感,这也恰恰给了后世鉴定一个年代的参考依据。后朝,特别是康熙一朝有许多仿制宣德的作品,除了绘画和釉面相对的贴近,这种凹凸感只能通过模压、剔花、堆白来模仿,但宣德的那种粗狂潇洒之气全无,到了现代仿制更无法达到那种深入胎骨的气韵了。
北京瓷器鉴定机构
米糊底也是早明时期瓷器上常见的一个工艺特征(多见于大盘),由于垫烧工艺使得垫烧材料粘附在了器物底部,出现了一种类似烧糊的现象。这是比较典型的工艺“缺点”。米糊底多见于永宣无釉的毛底器物,一直到明代中期还可见,但色泽和直观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清代一朝由于烧制工艺的改进,所烧器物没有见到有米糊底现象,到了现代才有仿制米糊底作假。但判断相对比较容易,不是没有芝麻状颗粒感就是斑驳成片,红的别扭。
北京瓷器鉴定公司有哪些?
跳刀痕:由于明代早期对于器物的工艺“缺点”特征相对修饰的比较用心,所以在明代早期还不太看到明显的跳刀痕迹。到了明代中后期,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瓷器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所以在要提高生产效率的基础上,一些工艺得到了简化和忽视。器物上的跳刀痕在那段时期特别多,一直到清代雍正左右。由于工艺特点,一般跳刀痕迹都是一圈向心的直线组成,是由工匠用竹刀在削刮器物底部时产生的跳动痕迹。无论是涩胎还是满釉,这段时期都可以看到。现在仿制的跳刀痕是似而非、生硬做作,有意和无意之作对比明显。
粘砂 :粘砂现象比较普遍,产生这种现象是因为烧制过程中,瓷器底部粘上了窑中一些垫烧之物而出现的一种现象。晚明比较普遍,而能作为鉴定的一个时代特征。一般鉴定这段时期的东西,在各方面前提都满足的情况下,有粘砂更能加上一个确定的砝码。当然这些器物一般都是一些相对粗俗之物。现在仿制一般用沙子沾上釉烧上去的,注意观察便可以识别。到了晚清,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器物底足上有类似粘砂黑点现象,但其实那是胎质疏松、淘练不精而产生的表现特征,是我们确定器物年代的一个重要鉴定要点。
棕眼(针眼):瓷器上一些烧制过程中形成的缺点,其实棕眼在器物的各个部位都会有,但以底部为多见。棕眼明清各个时期都有,但是康熙左右的瓷器底部尤为多见,以至于很多爱好者把是否有“棕眼”来作为鉴定康熙瓷器的一个重要标志特征。但行家一般只作为一个加分项目,不作为主要的鉴定方向。棕眼的形成主要是胎质里的水分,经过高温烧造后产生水蒸气突破釉面而形成的,这和胎土的抟作工艺有关联,这也是康熙时期比较多见的一个现象。其他时期底部也有类似凹点,但许多没有形成突破而成为小洼。现在仿制也做棕眼,但比较机械了,我们可以找出那些不规则中的规则破绽。
接胎痕:在康熙以前立件器物上比较常见,是一种工艺特征。由于在拉坯成型过程中上下对接的要求,使得在对接处的胎泥发生内外膨出,而修胎技术相对注重外表(但不精细),施釉成器后还是可以看见一圈类似“腰线”的特征,而器物内由于处理更草率,使得内堂一圈更为。雍正以后器物由于修胎规整,基本就没有这个特征了。而近年做假东西时,在做这个接胎痕迹时,故意要让爱好者看到这个“缺点”特征,但却因为造作而暴露了生硬的致命不足。接胎痕迹常见的是在器物中间、其次在底部和肩部都有见。以瓶、罐等立件多见,盘碗不见。
串烟:“串烟”是由于窑内烧制过程中出现漏气现象而产生的,一般只有一面。“串烟”器物表面会发生灰黑现象,而且“串烟”一面窑灰现象也比较明显。“串烟”是属于对器物美观有重大破坏的特征,所以一般不会去刻意仿制。有“串烟”的器物相对价值会降低很多,所以无论新旧器物,目前都还没有看到过有模仿此类特征的。
北京瓷器鉴定机构
圈足端切削痕迹:这种现象我们很常见,但一直未被重视和研究。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明清瓷器圈足端有类似于磕碰的痕迹,但明显可以看出是用利刃刮削痕迹,特别是有护胎釉和火石红的圈足上,白色的玻璃质感胎质显得极为突兀(没有产生火石红的现象,是由于削刮以后,垫烧时,这部分有细缝而改变了局部气氛,所以未产生窑红。没有护胎釉也是一个道理,上釉后这部分护胎釉被削刮掉了),我们一直会忽视这个特征,以至于到现在没有任何书籍提到过这个现象。经过和景德镇考古研究所相关同志探讨,这种现象还是属于在器物入窑烧制前,为了消除足端粘附的垫烧砂砾,或者其他会影响成品率的杂物,用利刃对于足端进行刮削清除而留下的痕迹,通过观察可以发现起刀落刀过程非常明显,绝不是那种磕碰所产生的瑕疵。以前未曾发现有仿制,近年来在晚明的作假器物上出现类似的假冒痕迹,大家一定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