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项目融资报告哪里写公司企业融资用报告书
-
面议
党的以来,重庆市金融业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体系不断完善,金融总量持续扩大,金融服务提能增效,开放创新亮点纷呈,行业发展迈上新台阶,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2021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达2459.8亿元,是2012年的2.6倍,年均增长11.4%,占地区生产总值的8.8%,比2012年占比提高0.8个百分点。
以来,全市金融体系建设不断健全,体制机制不断创新,金融机构种类和数量持续增加,以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金融要素市场为主的新兴业态方兴未艾,为实体经济提供多层次金融服务,金融市场生机盎然。
(一)传统市场主体持续发展壮大
银行机构数量中西部。截至2021年底,全市共有法人及市级分行类银行机构114家,比2012年增加34家,数量居中西部前列,其中包括15家外资分行,数量中西部;各级支行2369家,比2012年增加259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齐聚巴渝,村镇银行覆盖全市各区县(除渝中区外),重庆富民银行成为中西部地区家民营银行。
证券和保险机构蓬勃发展。截至2021年底,全市共有证券机构共计258家,是2012年的2.2倍;全市共有保险机构1377家,比2012年增加290家。其中总公司5家,比2012年增加2家,(省)市级分公司60家,比2012年增加24家,中心支公司及以下分支机构1314家,比2012年增加264家。
保险业市场拓展有力
2012年,全市保费收入331.03亿元;2015年突破500亿大关,达514.58亿元。2021年,全市实现保费收入969.53亿元,是2012年的2.9倍,年均增长12.7%。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13.7亿元,是2012年的2.2倍,年均增长9.6%,人身险保费收入752.32亿元,是2012年的3.2倍,年均增长13.8%。2021年,全市保险赔付支出305.61亿元,是2012年的3.3倍,年均增长14.3%。其中财产险赔付支出147.7亿元,是2012年的2.8倍,年均增长12.4%,人身险赔付支出154.5亿元,是2012年的3.9倍,年均增长16.4%。2021年全市保险密度23018.06元,是2012年的2.7倍,年均增长11.7%,保险深度33.47%,比2012年提高0.62个百分点。
银行间市场债券融资实现量质双增
以来,全市银行间市场充分发挥在债券市场的主板地位优势,发行规模扩大,发行期限和产品结构更加优化。2021年,全市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各类债券1832.7亿元,同比增长34.8%,其中,非金融企业发行债务融资工具242笔、1592.8亿元,分别增长41.5%、42.1%;全市共有86家非金融企业、6家金融机构通过银行间市场融资,其中有11家主体实现发行。在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方面,发行超短期融资券403.3亿元,发行短期融资券106.6亿元,发行中期票据661.6亿元,发行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354.1亿元,发行资产支持票据67.2亿元,有效满足了投融资各方对发行期限、发行方式等多维度的个性化需求。金融类债券方面,发行永续债券40亿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49.9亿元、专项金融债券100亿元,普通金融债50亿元,有效满足了金融机构对补充资本、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支持领域信贷投放的需求。
“当前,随着防控措施优化和经济循环恢复,微观主体的信心将逐渐恢复,活力逐渐释放,我们将继续采取措施提振市场信心,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宣昌能表示,为进一步提振市场信心,人民银行今年将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推动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和个人消费成本,降低微观主体的债务负担,增加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能力。
二是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引导金融机构切实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加大向制造业、服务行业民营小微企业的倾斜支持力度,继续推进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
三是鼓励住房、汽车等大宗消费,围绕教育、文化、体育等领域,加强对服务消费的综合金融支持。
四是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因城施策实施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
今年通胀水平总体仍将保持温和,人民币汇率将总体保持平稳运行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0%,物价运行总体平稳。
“从范围来看,去年经历了数十年不遇的高通胀浪潮,与之形成鲜明的对照,我国保持了物价水平的基本稳定,这个成绩十分不易。”邹澜表示,过去10年,我国消费物价年均涨幅总体维持在2%左右,充分证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性和宏观调控的有效性。
邹澜预计,今年我国通胀水平总体仍将保持温和,但也要关注通胀反弹的潜在可能性。一方面,我国供给总体充裕,需求尚在恢复,没有超发货币,通胀有望保持稳定。另一方面,物价走势的不确定性仍然存在,因此对于通胀形势也不能掉以轻心,对其未来升温的潜在可能性要保持密切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