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库存积压化工新材料收购
-
面议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日前发布的《2024年度石化产品产能预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当前我国化工新材料自给率约80%,不少产品仍需进口满足国内需求,如工程塑料、功能性膜材料、电子化学品自给率不足80%,聚烯烃、纤维自给率不足60%。 《报告》指出,2023年,我国进口合成树脂2854.1万吨,进口贸易额429.6亿美元,这些产品中不少都是品种和牌号,部分产品我国还无法生产;进口聚乙烯高达1344万吨,茂金属聚烯烃、分子量聚乙烯等聚烯烃仍依赖进口;进口聚碳酸酯104.2万吨、乙烯—乙酸乙烯酯(EVA)共聚物13.9万吨、乙烯—α—烯烃共聚物86万吨、聚异丁烯8.7万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18.2万吨、聚甲醛33万吨,这些产品我国虽然已经可以生产,但部分品种性能与国外仍有差距,仍需依赖进口。
“未来新建项目应加快化延伸,探索有特色、有竞争力的化发展路径。推进聚乙烯、聚丙烯等大宗合成材料产品牌号及质量化升级,推进溶聚丁苯橡胶、稀土顺丁橡胶、低顺顺丁橡胶、卤化丁基橡胶等依赖进口的品种生产技术提升和产业化,满足国内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的需要。”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伟善指出,“要加快化工新材料和化学品创新发展,主要集中在三个方向:一是加快国内空白品种的产业化,并提高国内已有品种的质量水平;二是突破上游关键配套原料的供应瓶颈;三是延伸发展下游制品并加快化工新材料和化学品在新领域的推广应用。”
复合新材料使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沿用的稻草增强粘土和已使用上的钢筋混凝土均由两种材料复合而成。20世纪40年代,因航空工业的需要,发展了玻璃纤维增强塑料(俗称玻璃钢),从此出现了复合材料这一名称。50年代以后,陆续发展了碳纤维、石墨纤维和硼纤维等高强度和高模量纤维。70年代出现了芳纶纤维和碳化硅纤维。这些高强度、高模量纤维能与合成树脂、碳、石墨、陶瓷、橡胶等非金属基体或铝、镁、钛等金属基体复合,构成各具特色的复合材料。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的比强度在各种纤维中,尤其是它的抗化学试剂侵蚀性能和性能优良。它还具有优良的高频声纳透过性和耐海水腐蚀性,许多国家已用它来制造舰艇的高频声纳导流罩,大大提高了舰艇的探雷、扫雷能力,在国内思嘉新材料开发的复合新材料代表了国内的较高水平。除在军事领域,在汽车制造、船舶制造、医疗器械、体育运动器材等领域分子量聚乙烯纤维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该纤维一经问世就引起了世界发达国家的兴趣和重视。
超导材料
有些材料当温度下降至某一临界温度时,其电阻完全消失,这种现象称为超导电性,具有这种现象的材料称为超导材料。超导体的另外一个特征是:当电阻消失时,磁感应线将不能通过超导体,这种现象称为抗磁性。
一般金属(例如:铜)的电阻率随温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小,当温度接近于0K时,其电阻达到某一值。而1919年荷兰科学家昂内斯用液氦冷却水银,当温度下降到4.2K(即-269℃)时,发现水银的电阻完全消失,
超导电性和抗磁性是超导体的两个重要特性。使超导体电阻为零的温度称为临界温度(TC)。超导材料研究的难题是突破“温度障碍”,即寻找高温超导材料。
新材料技术是按照人的意志,通过物理研究、 材料设计、材料加工、试验评价等一系列研究过程,创造出能满足各种需要的新型材料的技术。新材料按材料的属性划分,有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如陶瓷、砷化镓半导体等)、有机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四大类。按材料的使用性能性能分,有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结构材料主要是利用材料的力学和理化性能,以满足高强度、高刚度、高 硬度、耐高温、耐磨、耐蚀、抗辐照等性能要求。隐身材料能吸收电磁波或降低武器装备的红外辐射,使敌方探测系统难以发现, 新材料技术被称为“发明之母”和“产业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