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瓷器征集要求,瓷器拍卖联系方式
-
面议
在商代和西周遗址中发现的“青釉器”以明显的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征。它们质地较陶器细腻坚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烧结温度高达1100-1200°C,胎质基本烧结,吸水性较弱,器表面施有一层石灰釉。但是它们与瓷器还不完全相同。被人称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明代白釉的烧制成功,以铜为呈色剂的单色釉瓷器的烧制成功,使明代的瓷器丰富多彩。明代瓷器加釉方法的多样化,标志着中国制瓷技术的不断提高。成化年间创烧出在釉下青花轮廓线内添加釉上彩的“斗彩”,嘉靖、万历年间烧制成的不用青花勾边而直接用多种彩色描绘的五彩,都是的珍品。清代的瓷器,是在明代取得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制瓷技术达到了辉煌的境界。康熙时的素三彩、五彩,雍正、乾隆时的粉彩、珐琅彩都是中外的。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体现在中国历代瓷器上的纹饰图案的文化内含是丰富多样的。归纳起来大致有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故事、宗教文化、飞禽走兽、花卉翎毛,以及风俗习惯等。释其文化寓言,既有趋吉避凶的吉祥,又有美好的憧憬。中国历代对吉祥图的想往都有典籍可鉴。表现在中国历代瓷器的吉祥纹饰,反映了我们民族几千年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企盼和向往,已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清朝的纹饰,更为丰富多彩,纹必寓意,意必吉祥。
釉下彩——指在胎体上彩绘之后,再罩上一层无色透明釉,入窑经高温(1300℃左右)一次烧成,因彩绘在釉下,故名。釉下彩早见于唐代长沙窑青釉褐绿色彩绘瓷器,元代景德镇窑的青花、釉里红瓷,使釉下彩工艺更臻,明清两代青花成为瓷器生产的主流。
青釉——以铁为主要着色元素,釉中含有<1%~2.5%范围的铁量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焙烧,便呈现青色,故名。商周原始青瓷是青釉的始创期,汉代趋于成熟,宋代达于高峰,出现了粉青、梅子青等名贵品种。
汝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今河南宝丰清凉寺一带,因北宋属汝州而得名。北宋晚期为宫廷烧制青瓷,是古代个官窑,又称北宋官窑。釉色以天青为主,用石灰一碱釉烧制技术,釉面多开片,胎呈灰黑色,胎骨较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