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新苗圃马尾松袋苗,郴州马尾松苗规格
-
¥0.35
马尾松的挖掘时间虽因所属地域有所不同,但差别不会太大,一般宜在公历10至11月份开始休眠期和二月底至三月份其叶芽开始萌动期间,一定要避开梅雨季节,因马尾松喜燥怕湿,雨天挖掘,一是坭团难打,二是土壤太湿根系透气不好,不利开根成活。
马尾松盆景的造型原则上以呈现刚阳苍劲为主题,但因其枝条柔韧,可塑性特强,而山野所得桩头矮壮曲屈居多,根拨干净利落的甚少,且多缺枝托,故应不枸一格,因材施艺,凭着作者的艺术内涵和对自然美的领悟,遵循美学原则,捕捉出桩头的特点,美的所在,充分表现,把到手的素材制作成为活的艺术品。
马尾松/木荷复层林类型
上层乔木均为马尾松种群,盖度一般为60-80%,林下以木荷等常绿阔叶树种的实生或萌生幼树占优势,构成马尾松与木荷的复层林,下木层高度2m左右。该马尾松/木荷复层林中的木荷是林下常绿阔叶树种的代表种,表明了马尾松林下通常以常绿阔叶树种的幼树占优势的类型,这些常绿阔叶树种的幼树除了木荷外,还见有以甜槠占优势的类型、以苦槠占优势的类型、以青冈占优势的类型等。
马尾松/木荷、马尾松/甜槠、马尾松/青冈等复层林类型,除了木荷、甜槠、青冈等优势种群外,还常见有冬青、石栎等常绿阔叶树种的幼树和白栎、枫香、野漆树、野鸭椿(Euscaphisjaponica)等落叶阔叶树种的幼树,以及连蕊茶、隔药柃、山矾(Symplocossumuntia)、乌药、乌饭树、檵木、金樱子(Rosalaevigata)、野桐等常绿或落叶灌木。下木层的盖度通常为50-70%。草本层物种常见有蕨、相仿苔草、野古草、阔鳞鳞毛蕨(Dryopterischampionii)、金星蕨(Parathelypterisglanduligera)等,盖度10-30%。
生态公益林建设模式
以生态公益林建设为依托,在风景区范围建立松材线虫防范核心区域,合理调整改造树种结构,加大松林间伐力度,经过分年实施,每公顷间伐后留450株左右,经封育留杂木,补植阔叶树枫香、三角枫、山杜英、玉兰、桂花、香樟、木荷、马褂木等树种,每公顷在1000株左右,结合中层植物的青栲、檵木、乌饭、算盘子、映山红、胡枝子等树种,从而形成风景秀丽的景观林。
公路两侧树种结构模式
在公路、高速公路、省道两侧100米范围内为生态公益林,在此范围内实施封育,同时可补种上层树种,如枫香、檫树、山杜英、木荷等树种,100米外坡度在25度以内的,根据立地条件和交通便利情况,应改造为经济林或阔叶工业原料林,其余的宜果则果,宜竹则竹,立地条件差的实施封育。在马尾松纯林地块有计划地间伐调整马尾松树种所占比例,逐步形成上层有乔阔叶树种,中层有灌木丛林,底层有蕨类、苔鲜、芒箕的立体生态结构。
在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问题中,关键的是要有明确的目标。Cairns(1991)将生态恢复的概念定义为:恢复被损害生态系统到接近于它受干扰前的自然状况的管理与操作过程,即重建该系统干扰前的结构与功能及有关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征。照此定义,马尾松林退化生态系统的改造将重建并恢复到常绿阔叶林的目标。Holloway(1994)认为恢复的目标有两种,一种是象Cairns所定义的那样恢复到初的自然状态,另一种是分阶段走一步看一步,阶段目标明显,而终目标模糊。包维楷等(1999)认为这种缺乏终目标的分阶段走一步看一步的作法,很难把握恢复和重建的效果。例如我国已大面积营造了杉木、马尾松等人工林,虽然在植被意义上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恢复,森林覆盖率有所提高,但仍然没有解决生态系统的退化问题,或在新的阶段上再次出现新的退化问题。
对于乔木层是以马尾松为单一种群、林下以连蕊茶、隔药柃、山矾等常绿灌木树种占优势的马尾松/连蕊茶、马尾松/隔药柃、马尾松/山矾等复层林类型,如果林下尚有木荷、青冈、苦槠、甜槠等常绿阔叶树种的幼树或萌生植株,则应积极保留和培育这些幼树,清除部分伴生在灌木层中山莓、短柄枹、野漆树等种群,增加林地目的树种的生长空间;如果林下缺乏木荷、青冈、苦槠、甜槠等常绿阔叶树种的幼树或萌生植株,则拟采取补植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