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寺庙宝鼎
-
¥3500.00
古代的鼎。原为炊器,后以为政权的象征,故称宝鼎。 ①《西周大盂鼎铭文》:“盂用对王休,用乍且南公宝鼎。” ②《史记·封禅书》载:“(汉武帝)至长安,公卿大夫皆议请尊宝鼎。” ③《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获宝鼎,迎日推筴。” ④《史记·孝武本纪》:“五月,返至甘泉。有司言宝鼎出为元鼎,以今为元封元年。” ⑤《史记·孝武本纪》:”至长安,公卿大夫皆议请尊宝鼎。“ ⑥《汉书·吾丘寿王传》:“天祚有德而宝鼎自出,此天之所以与汉,乃汉宝,非周宝也。” ⑦《旧唐书·玄宗纪上》:“丁未眉州鼎皇山下江水中得宝鼎。” [1] ⑧明 宋讷 《壬子秋过故宫》诗:“宝鼎归汉室,锦帆终古似隋家。”
宝鼎的意思,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两耳:铜鼎。鼎食(列鼎而食,指豪侈生活)。也有方的,四足四耳。鼎镬。
走进展厅,只见三大宝鼎以裸展的形式立于展台上,备显庄严气势。子龙鼎是三鼎中大重的,高103厘米,口径80厘米,重230千克。整器造型雄伟稳重,鼎的颈部和足部均装饰饕餮纹,腹壁近口缘处铸有铭文“子龙”二字。子龙鼎相传为20世纪20年代出土于河南辉县,后流入日本,又辗转至香港。2006年,在“国家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支持下,国家文物局将子龙鼎征集回来,后入藏国博。
大盂鼎、大克鼎均出土于陕西,为清代官员、金石学家潘祖荫所得。抗日战争期间,为躲避日寇劫掠,双鼎被装入木箱埋藏于苏州潘宅地下。1951年,潘氏后人潘达于女士将双鼎捐赠给上海市文物管理,后入藏上海博物馆。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前身之一)开馆,大盂鼎应征北上,大克鼎则作为“镇馆之宝”留在上博。
商周时期代表性的青铜礼器,参与展出的还有铸铜陶范和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的几种珍贵拓片,从用鼎制度、造型艺术、纹饰、铭文、制作工艺等方面综合呈现商周青铜礼仪文化的丰富内涵。
宝鼎看日出佳时间是凌晨四五点钟的时候,此时月色依然朦胧,一簇簇的晨雾,像棉絮填满山涧沟壑。这时东方的天际慢慢泛白,前方的灰云也“一”字排开,聚集、分散,渐渐地,东边露出了一片红霞,慢慢地红霞范围越来越大,越来越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