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佛像真假鉴定拍卖,古代鎏金佛像征集
-
面议
14世纪 红铜鎏金金刚手
高35公分
1,500,000 - 2,000,000 港元
190,000 - 260,000 美元
此像头戴五叶宝冠,耳垂大圆珰,缯带贴耳上扬,宽额丰颐,面生三眼,浓眉厉目,厚唇微张,两侧长须,下颌蓄胡,五官具尼泊尔造像特征。金刚手右手高举金刚杵,左手当胸作印,掌纹刻划写实清晰。双腿左展右弓,身姿挺拔,肢体矫健有力。颈挂宝石连珠短链,垂至腹下的长链则由蛇缠绕而成。天衣帛带绕臂过肩,飘遥于身驱两侧。腿部裹兽皮,兽头及尾巴俱在,其双爪交迭于腹下,可见细节交待清晰,构思精密。下承椭圆形单层覆莲花座,莲瓣肥厚分明,瓣尖呈三叶卷状,座上缘饰连珠纹一周,下缘錾刻忍冬纹。主尊后设拱形背光,其上錾刻缠枝花卉纹,线条流畅自然。材质为红铜鎏金,铜质厚实,金光锃黄,产地虽为西藏,但深受尼泊尔造像风格影响。早期的金刚手多为寂静菩萨相,13-14世纪后强调金刚手「伏恶」特质,而趋于忿怒相。整像气势浑厚,极富动感,为的传世佛教珍品。
13世纪 黄铜嵌红铜嵌银释迦牟尼
高25.3 公分
1,000,000 - 1,500,000 港元
130,000 - 190,000 美元
此释迦牟尼成道像整体艺术风格鲜明,是十三世纪西藏西部拉达克风格造像作品。造像主要流行于十三至十四世纪,其艺术特点主要表现为材质多采用青铜璃玛,铜色细腻光亮,给人一种古朴典雅之美。该造像表现的是标准的释迦牟尼成道像,五官刻画准确,使佛面带着青春少年的风采。头饰螺发,肉髻高耸,宝珠顶严,面相端正,双眉高挑,双目俯视,表情沉静。眼晴嵌银,嘴角嵌红铜,做工精细。宽肩束腰,躯体比例均称。手脚刻划写实,肌肉饱满而富有弹性。手指甲采用嵌红铜技法,显示出当时工匠高超艺术水平。上身着袒右肩式袈裟,轻薄贴身,采用了萨尔纳特式的表现手法,衣缘嵌红铜技法装饰,幷在红铜纹饰带间镶嵌菱形银饰,显得非常华丽精美,工艺极为,幷具有很强的艺术效果。莲座上缘有两道连珠纹,下缘有一周硕大的连珠纹,莲瓣饱满圆硕,这些是拉达克造像艺术的显著标志。整像法相庄严优美,工艺娴熟简练,风格古朴典雅,展现了拉达克造像艺术的特魅力。
清乾隆铜鎏金关公像
「大清乾隆年造」六字楷书款
高 17.5 公分
1,000,000 - 1,500,000港元
130,美元
此件关羽头带将冠,面庞方阔,浓眉凸起,凤目微合,表情威严。身着铠甲,外罩袒右式蟒袍,下着战靴。右手拈五绺长髯,饰黑彩,左手叉腰,威风凛凛,气宇轩昂,坐于虎皮台座之上。胸前蟒袍錾刻精美的龙纹。成功地塑造出一位刚正不阿,堂堂正正、凛然不屈的义士形象。此像的铸造工艺精美,姿态生动有力,衣纹细腻流畅,技法娴熟,金色,细部雕刻纹饰一丝不苟。即可远观,又可近赏,可谓是一件艺术性很高的雕塑作品。
明代的佛像有以下特点特征:
1、面相丰润,细眉长目,高鼻,薄唇,额头较宽,大耳下垂。表情庄重而不失柔和。
2、身材比较匀称协调,衣着轻薄贴身,线条流动柔和,衣褶转折自若。
3、菩萨肩宽腰细,袒露上身,身姿婀娜,呈S型,璎珞,佩饰精密繁复。
以真品为范本重新制作。这些伪品往往以比较的真品为范本,而且多是以图录照片为参考。因为是参照平面复制立体,缺乏立体感和细部的把握,特别是铜佛像的背面、底部、局部纹饰,更会给人貌合神离的感觉。
中国历史悠久,各个朝代文化不同,雕刻艺术也随之千姿百态。清代是我国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也是终衰落的时期,清代的佛像造在北方依然是以西藏系统的造像为主流,南方汉族的传统手法雕塑日见衰退,在乾隆朝以后,江河日下,乏善可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