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无形资产评估技术入股评估
-
面议
按无形资产能否辨认及立存在分类
按照无形资产是否可以辨认及立存在划分,可将其分为可辨认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
(1)可辨认无形资产。可辨认无形资产是可分割的,即能够从实体企业中分离或拆分出来,并且可以单进行或与一个相关的合约、一项可辨认资产或负债共同出售、转让、许可使用、租赁或交换。可辨认无形资产一般具有名称,如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专有技术、销售网络、客户关系、商业特许权、合同权益、域名等。另外,此类无形资产一般来源于合同性权利或其他法律权利,受法律保护。
(2)不可辨认无形资产。不可辨认无形资产不可单取得,离开企业整体就不复存在,如商誉。商誉是源于一个企业、企业中的一项权益或使用一个不能分割的资产组所形成的未来经济收益。它的价值包含在企业整体价值之中,其评估通常需基于企业整体价值评估而进行。
此种分类形式可以提示评估人员在具体评估实务中需要考虑不同的价值影响因素。由于可辨认的无形资产可以立存在、单转让,评估中作为立的评估对象并具有立价值影响因素和单的评估值;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不能单转让,此类资产的评估则不能脱离企业整体而单进行。
按无形资产是否有法律保护,可将其分为有法律保护的无形资产和无法律保护或法律不保护的无形资产,前者主要依托于法律发挥作用,而后者主要受企业自身保密原则的保护。
(1)有法律保护的无形资产。有法律保护的无形资产即法定无形资产,一般需要按照一定的法定程序才能取得,在一定期限内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例如经过国家专利部门登记、批准认可并按期交纳专利费用、在专利保护期内的专利权,经商标管理部门批准公布的商标权(注册商标)等,它们分别受《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和《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保护。此类资产一旦失去法律保护,就将失去其资产属性和价值。
(2)无法律保护或法律不保护的无形资产。此类无形资产一般不受的法律保护,如专有技术(非专利技术)、经营秘密等。一旦该类无形资产被公开,便失去其原有的价值。
此种分类形式将无形资产划分为有法律保护无形资产和无法律保护或法律不保护无形资产,有助于提醒评估人员在实务操作中,对于有法律保护的无形资产的评估,需要关注特定法律法规及保护条件对无形资产的约束以及企业是否已经依法及时获取法律保护,这是此类无形资产具有价值的先决条件;对于没有的法律保护或法律不予保护的无形资产,评估人员应当关注无形资产拥有主体对无形资产的保护程度,这将决定没有的法律保护或法律不予保护的无形资产是否有价值以及价值量的大小。
无形资产评估程序
A.现场考察,了解管理状况,经营情况,市场情况;
B.委托合同签订,明确评估目的、对象、评估基准日及客户的各项要求;
C提供清单,收集资料,共同制作。从法律,经济,技术及其获利能力等方面,确定评估对象的定性,定量资料;
D社会及市场调研,检索资料,分析有关市场重求,价格信息,技术指标,经济指标,国家政策,行业动态等;
E.起草报告,实行内部三级审核制度;
F.征求意见、完善报告,项目移交。
技术评估的必要性
1)合资时可作价入股。
2)质押贷款。《担保法》第七十九条规定,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可以出资质押贷款。产权人及银行对知识产权的价值认同是否统一,这就需要无形资产评估机构为其评估客观的公允价值。
3)交易的需要。转让、拍卖、许可使用等情况下应对技术无形资产进行评估。
4)为侵权索赔提供价值依据。中国加入WTO后,涉及到知识产权领域的侵权官司会越来越多,对知识产权损失的价值如何计算,这也需要无形资产评估机构的介入。
市场经济下,许多人都已深刻认识到“知识就是财富,知识产权就是财富”。知识经济的观点之所以深入人心,客观上的评价标准之一就是其市场化的价值。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各行各业都在想方设法对自身现有的无形资产进行挖掘、开发、整合,通过评估将各种附加值体现出来。品牌已经成为主体宣传自己,开展竞争的有力武器。一旦疏于保护,则被觊觎者得手。
品牌的维护比创建更加重要,对无形资产的评估价值可以在客观上说明评估对象的市场价值,但如果缺乏对其内涵的维护,就会出现品牌的市场价值和其需求背道而驰的情况。值得注意的是,无形资产的价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市场因素而发生起伏。
为产权变更及股份制改造提供依据和前提条件校办企业资产折价入股,以及兼并与联合,组建中外合资等产权变动及股份制改造都进行资产评估。无形资产作为企业总资产的一部分,对其进行评估是企业资产评估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长期使用,但是没有实物形态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和荣誉等。无形资产是一种特殊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在市场上可以进行有偿转让,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给企业带来的潜在利润。因此对无形资产采取保护措施,制订积蓄方案,是防止其流失的重要手段。
评估原则
1、立性原则:有立的评估资格,立进行操作,立承担民事责任。
2、客观性原则:从实际出发,认真调查研究,符合企业被估资产的实际选用方法和标准。
3、科学性原则:用资产评估基本原理指导操作,既符合国家规范,又符合国际惯例。
4.资产核实原则:对委估资产做到不减评,不漏评。
5、安全保密性原则:对知悉的技术秘密、经营秘密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