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裂纹和水线的鉴别
-
面议
和田玉真品密度较大,一般在 2.95 - 3.17 克 / 立方厘米,拿在手中有明显的沉甸甸之感,仿佛握着一块厚实的金属。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称重对比来初步判断,准备一台电子秤,先称出玉石在空气中的重量,记为,再用细线将玉石悬吊,使其完全浸没于水中(注意不要触碰容器壁和底部),称出此时的重量,记为,根据公式:密度 = (水的密度默认为 1 克 / 立方厘米),计算出玉石密度。若计算结果远低于和田玉正常密度范围,如常见的玻璃仿品,密度约 2.5 克 / 立方厘米左右,手感明显偏轻,便可初步判定其非和田玉真品。
用强光手电筒贴近和田玉照射,真品透光均匀,光晕柔和,内部结构细腻,纤维交织状纹理在光线下若隐若现,似朦胧水墨画;白玉透光后,白度均匀自然,无明显色差。假品透光性差,光线受阻,光晕不均,内部结构粗糙,常伴有气泡、杂质,强光下原形毕露;染色玉石透光时,颜色浓淡不均,可见色素堆积,与真品透光效果截然不同。
轻轻敲击和田玉,真品因质地致密、结构均匀,会发出清脆悦耳、悠扬绵长的声音,似山间清泉流淌、风铃轻摇,余音袅袅;将其悬挂,用小棍敲击,声音清脆且回音悠长。假品由于结构疏松或内部有裂隙、杂质,敲击声沉闷、短促,无回音,如敲击沉闷的木鱼,与真品的清脆声响形成鲜明对比,通过听声可初步判断玉石真伪。
如今,和田玉鉴定证书是判断玉石真伪的重要依据之一。拿到证书后,要核实出具证书的机构是否具备性,可通过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官网查询该机构资质。正规证书上一般有 CMA、CAL、CNAS 等标志,标志代表其检测能力与公正性得到认可。接着,通过鉴定机构的网站、电话等方式查询证书编号,输入证书编号、重量等信息,核实是否与实物相符,同时留意证书的印刷质量,如字体清晰度、颜色均匀度、有无错别字或涂改痕迹,钢印是否清晰、规范,多方面查验确书真实有效。
颜色是鉴别和田玉真伪的重要依据之一。天然和田玉的颜色温润自然,常见的有白、青、黄、墨等色,且分布均匀,无明显色差。例如,羊脂白玉色泽如羊脂般洁白细腻,柔和温润,给人一种内敛含蓄之感;而青玉则呈现出淡雅的青绿色,仿若春日里的湖水,清新雅致。与之相反,假和田玉的颜色往往过于鲜艳、浓烈,显得极不自然。有些造假者为了追求,会将玉石染成鲜艳的翠绿色,企图冒充的碧玉,但这种颜色浮于表面,且在裂隙或孔隙处会有颜色堆积,与天然和田玉的色泽相差甚远。 此外,天然和田玉在不同光线下颜色变化较为柔和,而假玉的颜色则相对呆板,缺乏灵动性。在购买时,可将和田玉置于自然光线下,从不同角度观察其颜色变化,若颜色过渡生硬、突兀,则需警惕其真伪。
用手触摸和田玉,真玉质地细腻,仿若婴儿肌肤般柔滑,无明显颗粒感。这是由于和田玉是由纤维交织状的透闪石矿物集合体构成,其结构紧密,矿物颗粒细小且均匀分布,使得玉石表面平整光滑。将和田玉置于掌心轻轻摩挲,能真切感受到它如丝般的顺滑质感,仿佛在与温润的时光对话。而假和田玉,多由玻璃、石英岩等材质仿制,内部结构疏松,矿物颗粒粗大且排列无序,触摸时会有明显的粗糙感,甚至能感觉到颗粒的凸起,就像抚摸砂纸一般,与真和田玉的细腻形成鲜明反差。例如,一些用岫玉假冒的和田玉,岫玉本身结构相对松散,颗粒感较强,上手触摸便能轻易察觉其质地的差异,远不及真和田玉的细腻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