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钧窑瓷器鉴定公司
-
面议
瓷器是由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烧制而成,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物器。瓷器的成形要通过在窑内经过高温(约1280℃~1400℃)烧制,瓷器表面的釉色会因为温度的不同从而发生各种化学变化,是文明展示的瑰宝。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创造。谢肇淛在《五杂俎》记载:“今俗语窑器谓之磁器者,盖磁州窑多,故相延名之,如银称米提,墨称腴糜之类也。”当时出现的以“磁器”代窑器是由磁州窑产量多所致。这是迄今发现早使用瓷器称谓的史料。
商周时期就有了原始瓷器,但技艺并不成熟。1929 年河南安阳小屯殷墟发掘出土的原始瓷器碎片,当时称“釉陶”,或“青釉陶瓷器”。随着原始瓷器发现数量的增多和大量标本的分析与测定,采用“原始瓷”或“原始青瓷”一词的学者逐渐增多,如《中国陶瓷史》与《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两书均肯定了这一称谓。
唐朝的秘色瓷
秘色瓷是青瓷的一种,烧制技术早已失传,宋代之后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我们对秘色瓷的了解也停留在诗人留下的了“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赞美中,长期以来未见实物。直到1987年陕西法门寺宝塔轰然倒塌,露出了地基,地宫随之被发现,地宫中出土了13件秘色瓷,揭开了秘色瓷的神秘面纱。
秘色瓷
唐三彩的大名也是如雷贯顶,但是唐三彩不是瓷器,而是陶器。它是一种什么性质的陶器呢?唐三彩是陪葬品。唐代王公会在死后将唐三彩作为陪葬品埋进坟墓,唐三彩上绘着墓主人生前居住的庄园、丫头仆从等。虽然唐三彩因数量多而显得并不珍贵,但它有自己的特殊历史意义,唐三彩上面绘制的画,可以作为我们了解唐代社会的历史照片。
宋代五大名窑
宋朝中国瓷器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出现了五大名窑,按照地位排序就是汝哥观钧定。五大名窑有官有私。其中富的是汝窑,主要烧制宫廷用瓷,胎质细洁,釉色多呈天青,青中带蓝,晶莹发亮,堪称宋瓷之,汝窑只生产了20多年便不再生产了,所以存世瓷器非常少,故而极其珍贵。汝窑和官窑的瓷器常区分不开,官窑顾名思义,专为宫廷烧制瓷器,釉色以粉青为主,淡白次之。哥窑以冰裂纹瓷器为有名。钧窑产品有的青中带红,华而不俗,俗称“钧红”;有的以天青或月白与紫红色交相掩映,别致美观,俗称“钧紫”。民间流传“家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窑一片”的说法。定窑以烧制白瓷为主,胎质薄而坚硬,瓷釉洁白莹润。
为适应国外顾客的需要,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清代还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瑞典的哥德堡号曾三次远航中国,进行贸易往来,提供定制瓷器的业务。据说有一位瑞典的绘好图样交给船员,要船员到中国之后按照图样定制一套瓷器,可是图样被不小心打湿了,有了波纹。中国工匠拿到图样后,不确定水波纹是有意为之或是无意,可是商船单程就需要一年半的时间,只能按照图样定制。瑞典拿到瓷器后,非常不开心 ,可当他打开图样一对照,简直惊呆,瓷器上的纹路和图样上一模一样,瑞典被中国工匠的技艺深深折服。
凡是用瓷土烧制而成的器物就叫瓷器。但当今对瓷器的具体定义,还没有取得统一的意见。一般人认为,具备以下几条才能称之为瓷器:
,瓷器的胎料是瓷土的。瓷土的成分主要是高岭土和化妆土,并含有长石、石英石和莫来石成分;含铁量低。经过高温烧成之后,胎色白,具有透明或半透明性,胎体吸水率不足1%,或不吸水。
第二,瓷器的胎体经过1200℃~1300℃的高温焙烧,才具备瓷器的物理性能。各地瓷土不同,烧成温度也有差异,要以烧结为准。
第三,瓷器表面所施的釉,是在高温之下和瓷器一道烧成的玻璃质釉。
“磁器”一词早见于唐代文献记载内。当时磁、瓷的使用也分别得比较清楚。如《新唐书·地理志》记载:“邢州巨鹿郡土贡磁器;越州会稽郡土贡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