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西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靠谱吗?,资金申请用,项目可行性报告
-
面议
《规划》从五个方面提出具体发展目标,并形成10个量化的预期性指标。具体包括:
一是整体创新能力大幅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持续保持全国,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达10%,R&D/GDP达3.5%左右,每万人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90人年。
二是源头创新供给明显改善。原始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社会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比重达10%,每万人口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0件,海外发明专利授权量累计新增数量达8万件,形成一批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
三是科技创新体系日益完善。全省科学研究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布局进一步优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更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营业收入之比达1.8%。全社会创新氛围更加浓厚,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16%。
四是创新效率效益明显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装备的自给率大幅提高,技术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撑作用显著提升,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3%以上,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5000亿元。
五是开放合作水平大幅提高。省部院产学研合作跃上新台阶,粤港澳科技合作全面深化,国际科技合作日益紧密,“”沿线国家合作空间取得实质性拓展。
六是聚焦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打造创新人才高地。主动适应国际国内形势变化,聚焦领域创新人才需求,精心组织重大人才工程。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为外国人才来华工作许可、签证、税收优惠、服务保障等提供便利,吸引集聚更多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广东创新创业。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用足国家、省、地市乃至县区各级人才政策的叠加优势,大力营造留才、用才的良好环境。
七是聚焦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推进创新治理现代化。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双轮驱动,统筹推进我省科技创新领域重要改革事项,在科技项目组织管理、科技计划监督评估、财政科技经费管理、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等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充分发挥重大改革关键牵引作用,推动我省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
三地合力推进“国之重器”建设
随着《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方案》出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一步提速。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规划》如何进一步推动粤港澳协同创新?
据省科技厅透露,“十三五”期间,粤港澳三地已经有了紧密的科技创新合作,“省财政科研资金直接过境拨付1.5亿元,约9000名境外紧缺人才已享受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龚国平说。
《规划》出台后,以科技设施联通、科技要素畅通、科技创新链条融通为主要特征的粤港澳高水平协同协调发展机制将得到加强。
按照《规划》,一方面,广东将更加紧密携手港澳增强战略科技力量,三地将合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实验室等“国之重器”建设;另一方面,以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为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支点。在横琴,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在前海,大力发展粤港澳合作的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创新人才基地,推动产业创新的科技成果转化。
此外,开放融合是粤港澳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的重要特征。目前,2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启动建设,134家面向港澳创建的创业孵化载体、50多个创新创业平台吸引港澳青年创业团队近600个。《规划》提出,未来广东将进一步拓展粤港、粤澳联合资助计划,加大支持香港、澳门青年来粤创新创业力度。
关键词:服务美好生活
科技支撑重大传染病防控
面对肺炎,从核酸检测到接种,人们感受到科技在助力阻击、保障生命健康中的重要作用。《规划》以专章对“聚焦人民生命健康,着力服务美好生活需求”作出部署,明确提出强化人口与健康领域科研攻关。
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省中医药局局长徐庆锋在发布会上透露,“十三五”以来,广东医学领域科研项目经费占全省科研投入的30%以上。进入“十四五”,健康湾区建设为广东医学科技创新注入了新的动能和活力。
未来,广东将努力整体提升重大传染病防控科技支撑能力,其中就包括以重大疾病防控为导向,布局建设P3、P4实验室。“以高水平疾控中心和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为龙头,以公共卫生应急、快速检测、研发、中西药新药创制和生物安全等为,广东将不断健全公共卫生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徐庆锋说。
今天,科技的力量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规划》也在多领域加强部署,其中,在农业领域,广东将加快广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建设,以科技创新支撑乡村振兴发展;在生态保护领域,广东将推动碳达峰、碳中和技术研发,开展天然气水合物等领域的和颠覆性技术研发;在城市建设与社会治理领域,广东将开发绿色建筑、低能耗建筑等,大力提升现代工程领域技术水平。
“‘十四五’规划的出台,将继续推动广东努力增强社会民生领域技术支撑能力。”龚国平说。
四是能源改革更加深入。促进“X+1+X”天然气市场体系构建,推进油气基础设施向第三方公平开放。逐步构建完善“中长期+现货”电力市场交易体系,加快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电力价格的机制。
五是能源创新更。能源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装备制造国产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能源技术合作取得新突破,智慧能源系统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六是能源产业发展更加集聚。大力发展核能、海上风电、太阳能等优势产业,加快培育氢能、储能、智慧能源等新兴产业,建设差异化布局的新能源产业集聚区。到2025年,全省新能源产业营业收入达7300亿元,形成国内的新能源产业集群。
一是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持续优化能源供应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推进海上风电规模化开发,光伏发电集中式和分布式并举发展,“十四五”期间新增风电、光伏装机容量各2000万千瓦;积极发展天然气发电,“十四五”期间新增天然气发电装机容量3600万千瓦,推进存量煤电机组节煤降耗改造、供热改造、灵活性改造“三改联动”。实施节约能源战略,强化和完善能耗双控制度,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实施工业、建筑、交通、新型基础设施等行业领域节能降碳工程。坚持能源节约与利用并举,持续推进能源消费清洁化替代,提高终端用能低碳化电气化水平,推进区域综合能源发展,提升能源综合利用效率。
二是增强能源安全供给保障。提出围绕补短板、优布局,扩大油气供给保障能力,加快电网、油网、气网“三张网”建设,提升能源储备能力。统筹能源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加快推进能源惠民工程建设,加强乡村清洁能源保障,强化民生用能保障,提升城乡居民用能水平。搭建能源监测预警系统,提升突发事件预警能效。加强能源安全生产监管,建立安全问责机制,提升能源风险管控应对能力。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提高快速响应能力。
“十四五”期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基本形成,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全社会能源资源利用和碳排放效率持续提升。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力争达到32%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确保完成国家下达指标,为全省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
“十五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清洁低碳安全的能源体系初步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在全社会广泛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到2030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的控制水平继续走在全国前列,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5%左右,顺利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